在包括一期在内的所有黄埔生中,胡宗南发迹最早、做到的军职最高,有“天字一号门生”之称,所以说胡宗南不但脱颖而出了,还特别突出,极其突出。
1945年,他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他成为黄埔学生中第一个且唯一一个绥靖公署主任;
以战区司令长官及绥署主任之职长期坐镇西安,手中的最高兵力一度超过五十万,胡宗南这个“西北王”具备相当实力。
为何是胡宗南?可能有人会说了,胡宗南是浙江人,对蒋校长也忠诚,这就是原因。此说有一定道理,但只是必要条件,非充分必要条件。
其实,多种因素决定了,胡宗南的崛起与发迹就是个必然,脱颖而出的如果不是他反是咄咄怪事了。
年龄大,心智成熟
胡宗南生于1896年,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时候已经二十八九岁了,还是改小了四岁才符合投考要求的25岁以下这个标准线。
他同期的大部分同学,比如杜聿明、黄维、俞济时等人,基本都是出生于1904年左右,这意味着胡宗南比这些二十岁左右的毛头小伙子要大上个八九岁,比生于1907年的宋希濂甚至大出了11岁。
当别的同学还都是懵懂少年的时候,胡宗南业已是即将而立之年的成熟壮年了。
加之他此前还当过小学教师,心智更为成熟的胡宗南,自然成了黄埔一期生中的带头人。或许,在他的看来,年龄小很多的黄埔同学都算是“小学生”吧。
此外,在校期间,他还主动结识了张静江、陈立夫兄弟等与蒋校长关系亲密的浙江同乡,以致张静江经常在蒋校长面前夸胡宗南为“浙省后起之秀”,这自然会对胡宗南的仕途产生了不少影响。
有心机,大表忠心
黄埔期间,在共产党主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国民党主导的孙文主义学会”之间,胡宗南自然选择了蒋校长更为偏重、认可、扶持的后者。
1932年初,蒋校长第二次复职后,指使胡宗南、贺衷寒、桂永清、酆悌、戴笠、邓文仪等“十三太保”组建了旨在秘密联络黄埔学生控制军事、政治、宣传、特务等各项活动的核心组织——复兴社。参加复兴社并成为骨干人员,意味着胡宗南已经进入了蒋校长的核心圈子。
另外,在蒋校长1927年、1931年两次下野以及1936年被羁扣在西安的处理上,胡宗南都代表黄埔同学向前者表达了绝对忠诚、绝对支持。
蒋校长第一次下野后,担任第一师代师长召集黄埔同学开会,号召大家要矢志不渝追随校长,坚决不服从暂时主持军委会的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的安排。
他不但写信给蒋校长,还亲自跑到宁波奉化当面汇报情况,请校长面授机宜,成为黄埔同学事实上的代表及带头人。
到蒋校长第二次下野,胡宗南和戴笠等人先组织了“三民注意锄奸团”,维护校长的地位,制裁反蒋人士,后来又和贺衷寒、康泽等五人一起负责筹备“复兴社”。
1936年底,听闻校长被扣押在西安后,胡宗南立即率275名黄埔将领并“代表黄埔全体7万名同学”发出通电,威胁张杨“万一校长稍有差池……决不与相关责任人不共戴天。”
如此忠心,又能带领黄埔同学共表忠心的胡宗南,怎能不被校长重用呢?况且,胡宗南早期的军事生涯也表现得可圈可点。
能打仗,偶有发挥
胡宗南的军事才能,在早期还是有所表现的。
第一次东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棉湖之战中,身为机枪排排长的胡宗南表现亮眼,受到了蒋校长、何应钦的嘉奖;
北伐战争前夕的胡宗南,已经升为第一师第二团团长,他率部转战于江西、浙江、上海,到“412”清党时已因战功晋升为第一师副师长、代师长。
胡宗南在中原大战中表现亦佳,率部转战于陇海路、津浦路,战后因功擢升为第一师中将师长,开始步入高级将领行列。
第一师被誉为“天下第一师”,是蒋校长黄埔系的源头。到1936年,扩编为第一军之前的胡宗南第一师辖有二十多个团,实力非常强劲。
从第一师到第一军,再到第17军团、34集团军,以及后来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胡宗南系就这样一步步形成了。
非偶然,只是必然
从以上描述可以大致知道,身为浙江人又具备年龄优势、心智较为成熟的胡宗南,很早就成为了黄埔学生的“带头大哥”,更成为了蒋校长心中的亲信骨干。
一定程度上说,胡宗南所谓的“忠诚”,不仅是他个人,更代表着整个黄埔系。这就是忠诚于蒋的人那么多,而胡宗南能脱颖而出的最重要根源之一。
加之在早期也的确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华,因此说胡宗南的发迹并非偶然,就是个必然。
我是@司马砸光,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