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朝历代,皇宫中的太监数以万计,比如秦朝赵高、东汉张让、唐朝高力士、明朝魏忠贤、清朝李莲英,无不是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些大太监尽管位高权重,或许大家收影视剧的影响,认为太监都不男不女的怪人,说话阴阳怪气的,大多数太监都是奸诈小人,而且他们没有胡子,看起来非常不雅,但“长胡子”的只有一人,他就是北宋时期徽宗赵佶的宠臣童贯。今天要说的这位太监就是——童贯。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读过四年私塾,净身进宫当太监时已老大不小,近二十岁了。《宋史》记载他“颐下生须十数”(也就是说童公公的下巴不同于其他太监,他的下巴有若干稀稀拉拉的胡须);“状魁梧,伟观视”(不但英俊,而且很魁梧,看上去还很伟岸);“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阳刚之气十足,力量感很强,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太监)。但根据史料的记载,他是有胡子的,他身形魁梧,穿戴很讲究,腮下长有胡子,看起来不像太监,但他的的确确是个太监,至于他为什么长胡子呢?这真就没人能知道了,或许他是太监中的一个异类吧。
童贯当初净身进了宫,就拜在了同乡而且是前辈的宦官李宪的门下。李宪颇多战功的宦官中,曾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童贯跟随李宪出入前线,曾十次深入西北,对军事颇为熟悉,但在神宗皇帝一朝,命运之神并未垂青童贯,进宫二十余年,他始终没有出人头地。
童贯为人颇有度量,也能仗义疏财,出手相当慷慨大方,只是,他仗义与疏财的对象都是那些后宫嫔妃、宦官、宫女,以及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身边的近臣。这一局面,终于在赵佶做了皇帝后得以改变了。
宋徽宗赵佶继位时,童贯已经四十八岁。作为艺术皇帝,喜欢各地的奇珍异宝,在皇帝的指示下,童贯到江南各地搜罗各种奇珍异宝,一般说来,内廷供奉官大体相当于皇宫的采购供应处长,并不是一个多高的职位,却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差。童贯没有满足于捞取好处,而是尽心尽职地去办好了这趟差事,甚获宋徽宗的欢心。
我们知道,宋朝从立国之初,就通过各种限制,禁止太监参与政事。并出台了太监的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太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旦太监违反了行为准则,一律严惩不贷。因此,有宋一代,并没有出现太监兴风作浪的现象。
事实上,童贯的发迹,也不是因为在宫中讨得了皇帝的宠幸。他的一片天空,完全是打出来的。童贯初显身手,是在攻打青唐(今青海西宁市)一役。当时,宋徽宗以王厚为统帅,率10万大军出征青唐,童贯作为监军随行。大军行至湟州,宫中失火。宋徽宗可能觉得这不吉利,就写下手谕,要求撤回军队。童贯当然不愿半途而废,他看罢手谕,马上折起来塞到靴筒里。王厚问:“不知陛下何故降旨?”童贯若无其事地说:“没有什么,只是陛下敦促我等速取成功罢了。军队继续征伐之旅。一战之下,王厚和童贯竟然率军大败敌军,收复了4州。
凭借战功,童贯升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自那以后,童贯掌握兵权长达20余年,北宋的疆域达到了宋朝两百多年最广,几乎灭掉了西夏,降服了大唐也没能奈何的吐蕃,收复了甘肃,控制了横山,基本上已经把西夏打得快要亡国了。《水浒传》里扑灭方腊起义的是宋江的水浒梁山军团,给人的感觉是灭掉方腊是宋江为首的水泊梁山的功劳。其实不是,历史上宋江接受诏安时,童贯已经将方腊缴得差不多了,宋江的梁山义军也是打不过童贯的。
皇帝曾派给童贯二十万军队北伐,让他攻取燕京,不料他却打了个大大的败仗,结果只好向金兵求助,最终成功的收复燕京,但却为靖康之难埋下祸根,尽管如此宋徽宗还是觉得童贯收复燕山有功,就下诏封他为广阳郡王。
童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封王的太监,魏忠贤虽然号称九千岁,但却没有封王,所以童贯创造了好几个太监史上的第一,尽管如此,但童贯最终的结局还是非常悲惨的,因为靖康之难是由童贯一手造成的。
1125年,金兵南下攻宋,宋徽宗南逃了,当时宋钦宗已即位,皇帝命令童贯留守东京,不料他竟然跟着宋徽宗南逃,而且还在西部边境招募了近万人的军队,这些军队只负责守护自己的安全,对皇帝都不管不顾的,于是宋钦宗对他非常不满了。在逃跑的途中,谏官们纷纷揭发童贯的罪行,于是宋钦宗杀了他,将其斩首示众,他的头颅还被带回京城悬挂示众。
童贯在历史上之所以臭名昭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太监弄权;二是临阵脱逃。金大举南侵,童贯作为驻扎太原的大军统帅,却不思抵抗,逃回京城,致使金兵长驱直入;三是为宋徽宗的罪责“埋单”。宋徽宗在位那些年,对内残酷盘剥,对外大动干戈,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国破家亡。亡国的罪魁祸首,当然是宋徽宗这位无道昏君,但帝制时代没有追责皇帝的行为习惯和理论基础,于是,曾经助纣为虐的太监童贯,便成了宋徽宗的“替罪羊”,遭受了千年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