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邢燕子,主动下乡建设新农村,半个世纪过去如今怎样了
邢燕子,好榜样,
学习王国藩,学习铁姑娘,
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
园中育幼幼成行,
冰上治鱼鱼满网。
天寒地冻,抢种开荒,
要使石头长出粮,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一切工作服从党,
北大荒变成金银窝,
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
……
——1960年,郭沫若《邢燕子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邢燕子放弃城市生活的优越条件,来到艰苦农村,奉献青春,成长为“发愤图强、扎根农村、大办企业”的青年典型,她的事迹在全国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邢燕子过得怎样了呢?
从米饭都不会煮的城里女孩到“铁姑娘”
1958年,邢燕子只是天津市一名普通中学毕业生,当时她毅然从城里回到农村,不是为了赶潮流,因为几年后,国家正式提出了“知情上山下乡”的口号。
说起来,邢燕子下乡的最初目的很简单——陪伴独自在乡下的爷爷。
那时,邢燕子的父亲在天津市某工厂担任副厂长。因此,没人相信这个城里来的姑娘能在乡下呆多久。
邢燕子刚到乡下那会儿,也确实闹出不少笑话:村里把她分配到大食堂,让她守着大锅烧稀饭,她看到稀饭马上就要沸出来了,却只会急得乱叫:“快来人啊,粥要跑了!”
旁边有个老大爷和她逗趣:“闺女啊,快跪下来给粥磕头吧,磕了头它就不跑了……”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曾经连稀饭都不会煮的城市女孩,很快就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铁姑娘”。
“邢燕子突击队”
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都在搞“大-跃进”,村里的劳力紧缺。
那个时候,妇女一般是不下地干活的。团支部分配了劳动任务,邢燕子就开始琢磨:劳力不够怎么办呢?
她把村里的妇女劳力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
妇女们跟男劳力一样干活、做工;耙地、施肥打鱼、抗沙……用邢燕子的话就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3年自然灾害期间,邢燕子带领“邢燕子突击队”,响应党中央“生产自救”的号召,一鼓作气开垦荒地560亩。
除了垦荒,她们还要打苇帘子、编草帽,常常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不论是酷暑难当的炎炎夏日,还是冰冻三尺的凛冽寒冬,邢燕子带领着“突击队”奋斗在北大洼,为改变家乡的穷困面貌流血淌汗,红红火火地一路走下去。
联想到如今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家乡支援建设,场景何其相似,邢燕子是先行者,更是他们的榜样。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1960-1978年的18年间,全国大约有2000万知识青年,唱着文章开头的那首“燕子歌”,奔赴祖国的天涯海角。
靠工分养家的“中央委员”
而邢燕子本人也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她曾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5次当选全国党代表、曾同时担任天津市市委书记等16个职务,5次获得毛主席接见、13次见到周总理,但直到20世纪年代初,她还始终是农民的身份,是新中国靠工分养家的中央委员。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邢燕子总是平静地一笑,“去中央开会,我就是坐小汽车的领导;回到村里,我就扛着锄头接着种田。”
“没有什么角色转换不转换的问题,我没想过,那时候的人就那样,党叫干啥就干啥”。
“廉不诉穷,勤不诉苦,公而忘私,乐而不忧;用人之长,记人之功,容人之过,待人以诚。”这是邢燕子的座右铭。
岁月催人老
邢燕子是名人,如今虽然已经退休很久了,但人们没有忘记她,她的大名仍然是人们熟悉和关注的。
曾有些企业、饭店请她题词并答应付给不菲的报酬,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说,邢燕子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名字,还关系到一个党员模范的荣誉,我可从来不敢滥用。
如今,耄耋之年的邢燕子已经是邢奶奶了,每个月有5000元的退休金,她和老伴王学芝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两个儿子早已成家,都在政府机关给领导开车,生活相对安逸,孙子也已长大成人。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她还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日光催人老,邢燕子依然留着当年的短发,富态的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当年时代的风采也早已经化为静水流深的力量。祝老人一直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