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得知南京大屠杀后,毛主席和蒋介石分别作何反应?蒋给出4字评价
创始人
2025-08-16 15:04:27
0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在这场暴行中,至少有30万无辜百姓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下。

国外也报道了这次惨无人道的灭绝行动,英国《泰晤士报》用“恐怖、残暴”来形容日军的行动,而美国《生活》杂志,则用”惨绝人寰“来评价这次暴行。

不禁让人好奇,毛主席和蒋介石,又是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的呢?

得知之后,又分别做出了什么反应?

1、打一场”绝不可能获胜“的战斗

在我看来,南京保卫战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它延续了淞沪会战的失败,也让蒋介石引以为傲的德械师全军覆灭。

根据国防部指定的最初计划,是在上海到南京一线,依托山地修建三条防御带,分别为沪杭线、吴福线、锡澄线,并在三条线上修建了大量的防御阵地、水泥碉堡、永备工事等。

依托这三条防御线,能够极大的阻延日军进攻内地的速度。

但老蒋为了争取国际支持,硬生生放弃了这三条屏障,投入几十万德械师,让他们在无险可守的上海烂泥潭中与敌人死磕,最终大败,狼狈撤出了上海。

剩余的40多万国军,分两路撤往南京,这点兵力,根本不够填充三条防线,且都是残兵败将,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所有人都知道,南京守不住了。

蒋介石也知道,因此回到南京后,他特意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

会议上,他询问众人:“南京该不该守?”

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纷纷表示:“残兵败将,根本守不住,不如主动撤退,保存实力!”

老蒋却不这样认为,他打算将南京打造成一个大的“四行仓库”,表演给列强参观团看,只要让他们看到中国抵抗的决心,就一定会下场调停的。

这样的想法,无疑十分天真,如果你是列强,你会为了救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而去得罪一个强大的、全民皆兵的工业国吗?显然不会。

但老蒋却没能看透这一点,打定主意,南京一定要守。

也许是猜到了老蒋的想法,在会议上,国军高级将领唐生智挺身而出,义正言辞的表示:“南京乃首都,也是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怎能不战而逃?”

一番话,说的老蒋心花怒放,当即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全权负责防卫南京的一切事宜。

事实证明,南京根本守不住,不到一个月,便彻底彻底沦陷了。

12月7日,老蒋乘坐专机离开南京。

12月13日,日军大部队攻入南京城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超过30万的无辜军民,牺牲在了日军的屠刀之下。

南京大屠杀,也成为二战时期,性质最恶劣的一次屠杀行动。

其状之惨,受到世界各地的媒体争相报道,英国《泰晤士报》用“恐怖、残暴”来形容日军的行动,而美国《生活》杂志,则用”惨绝人寰“来评价这次暴行。

那毛主席和蒋介石,又是如何看到南京大屠杀的呢?

2、蒋介石给出四字评价

由于战时消息的闭塞,直到1938年1月,老蒋才得知南京大屠杀的事情。

到了5月6日,国际宣传处处长董显光,向蒋介石提交了秘密记者在南京拍摄的照片,厚厚的一沓,将日军的暴行诠释的淋漓尽致。

看完后,蒋介石痛心疾首,在日记中写下四个字:“提要: 雪耻!”

这四个字,就是他对南京大屠杀的评价。

老蒋认为,如此暴行,一定要公布于众,于是他找来英国记者田伯烈,让他尽快将照片整理出来,写成书在全世界发表,仅第一期,老蒋就给了15000元出版费,这本书名叫《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也是后来远东审判日军的最直接证据。

时间来到1942年,老蒋组织远征军,奔赴东南亚战场作战。

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在奔赴前,老蒋亲率观光团,奔赴东南亚各国进行考察。

在印度加尔各答,他发布了著名的《告印度国人书》,在演讲稿中,他再次提到南京大屠杀,以痛斥日军的残暴行为,希望各国人民能团结起来,抵抗日军的入侵。

与此同时,演讲稿中还提到:“一周以内,全城人民被屠杀者多至 20 余万人!”

这是老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战时对外明确宣布的数字。

时间来到1945年12月,蒋介石再次回到南京做短暂视察。在演讲时,他重申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并鼓励群众,让那些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目击者多多检举,将日军的所做作为公之于众,以作为将来审判南京大屠杀刽子手的证据。

截止到蒋介石离开南京前,专案组总共收到报告计共 1036 件。

而这些报告,全都被整理成册,成为远东法庭审判日军的最有力证据。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都将南京大屠杀作为典型,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提到。

可见,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态度,蒋介石的确是痛心疾首,愤怒至极。

但有一个疑点,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国外报纸争相报道,国内却鲜有媒体关注此时。几乎只有老蒋在演讲时提及此事,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另有深意。

有一种说法,称南京保卫战的失败,老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毕竟,是他在撤退后不久,下达了弃守南京的命令,将整个南京城拱手相让。

城未战而迁都,城未陷而帅先逃!老蒋此举,可谓将南京城的所有百姓架在火上烤。

因此,为了防止舆论发酵,老蒋这才阻止了国内媒体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

可见,作为国人,虽然老蒋对日军深痛恶绝,所作所为却终究还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虽说如此,但有一点需要确认,无论老蒋出于什么目的,派遣部队保卫南京。这个行为值得肯定,反对日军的侵略,是每个国人的权利和义务。

这和南京大屠杀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屠杀发生的唯一原因,就是日军法西斯的残暴和凶狠。

3、毛主席的反应

1937年12月20日,南京沦陷后一个星期,《救国日报》便报道了南京城内的惨状。

报纸以“日寇攻宁大肆残暴”为标题,详细记述了伦敦每日邮报驻南京通讯员亲眼目睹日军屠杀俘虏300余人的经过,实在惨不忍睹,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消息传到延安后,毛主席的情绪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先是愤怒至极,将手中的茶杯狠狠地摔在地上,随后是长时间的沉默,在此期间,毛主席多次情绪崩溃,多次为南京无辜百姓的遭遇而失声痛哭。

虽然此时的《救国日报》因资金问题,已经面临停刊,但依旧在不留余力的报道南京大屠杀事件,揭露日军的残暴无良行为。

朱德也为日军的残暴而愤恨不已,在1938年初的《论抗日游击战争》中,痛斥日军的滔天罪行,并表示,牺牲在南京的无辜百姓,保守估计在30万以上。

除了毛主席和老蒋外,还有很多社会、进步人士,也发表了对此事的看法。

首当其冲的宋庆龄女士,她在《救国日报》中发表对英人民呼吁书,表示:“外国人士也曾目睹南京之惨状,仅南京一地,日军便屠杀50000居民,真正像欧洲中世纪时代的那回大瘟疫一样!”

其次是郭沫若先生,他亲自为田伯烈所著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写序,并在文章中日本侵略者骂了个体无完肤。

之所以如此,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郭沫若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是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这篇文章,但他毕竟是个“日本通”,也是个日本女婿,他不想将这这篇序言当成自己的东西保存下来。

第二,《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这本书出版时,正是武汉即将陷落之时。因为时局混乱,所以这篇序言没能保存下来,也就没有被郭沫若收集在自己的作品集中。

当时,他正在美国创刊,早教育界和新闻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自己的英文作品《暴风雨中的树叶》中,他以戏谑的口吻,将侵华日军讽刺了个体无完肤。

后来,这部作品在日本出版,翻译者竹内好看完后感慨道:“我一面翻译这部小说,一面由于手不时发抖而握不住笔,真是残酷到了极点!”

由此可见,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到底有多残忍,他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深切灾难,伤疤至今仍历历在目,振聋发聩,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怀的意难平。

但无论如何,这场灾难终归是将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了,并坚定了所有人的抗日决心。

从军人到工农,再到知识分子,大家众志成城,奋勇抗击,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了我们的土地。作为后人,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砥砺前行,将祖国建设的更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画家王磊新书... 人民网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刘微)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暨新书分享会”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直播间...
唐卡艺术巡礼在澳门揭幕 中新网澳门8月18日电 (记者 郑嘉伟)“丹青藏韵——中国(西藏)唐卡艺术巡礼·澳门站”18日在澳门...
原创 泽... 在全球政局瞬息万变的今天,泽连斯基无疑成为了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的人物。最近几周,他不断在外交前线展现...
如何判别茶叶质量? 茶叶的质量受茶树品种、茶树生长的环境、茶树栽培管理的条件、鲜叶采摘嫩度、茶叶加工技术等众多因子的影响...
原创 霍... 您知道霍光吗?他是汉朝名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曾以汉武帝托孤大臣之首的身份,辅佐汉昭帝多年;汉昭帝...
原创 美... 在普通人的认知里,美国自建国之后只有过每4年或者8年一次的总统轮换,从未有过朝代,因此也就根本谈不上...
原创 曾... ? ? 世界历史浩如烟海,虽然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但对于国家的兴衰而言,前途却总是未卜的。即便对...
原创 墨... 引言 “上帝的意志,显然是要我们占据这个大陆。” 要不然说,道貌岸然这一块,还是得看美国人。侵略就侵...
原创 郑... 此生无悔入华夏 在南洋,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华裔企业家,他持续65年打拼铸造了“纺织王国”,更以持续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