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和黄兴是最好的朋友,两人合称为孙黄,不分彼此,革命友谊和个人情感并存。
但后来两人逐渐有了分歧,对于革命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那么两人之间的分歧主要源自于哪些方面呢?
1.武力与法律之争:袁世凯获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这一点对于革命党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孙中山和黄兴也不例外。宋教仁引入西方的责任内阁制,开始运用政治权力运行去制衡袁世凯大总统职位,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国民党的政党政治宣告破产,对于袁世凯和北洋的这种做法,孙中山和黄兴表达了愤怒,但是如何处理宋教仁案以及如何应对,两人却出现了少有的分歧。孙中山一贯主张中央集权和武力解决,认为“若是袁大总统自己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主张革命党人团结一致,用“武力讨袁”,要和袁世凯一决雌雄。而黄兴却比较平静,他经历了清末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武装起义,认为单纯依靠军事和武力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效,希望通过法律等和平手段和协商途径去全力调查宋案,并认为经过他的认真考察和估量,黄兴认为自身的军事力量有限,无法和强大北洋军抗衡。
2.对辛亥革命以及“二次革命”不彻底性和失败原因的总结思考不同:在“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总结原因时,看到了从兴中会到同盟会再到国民党发展过程中的党派分立局面,看到了党内的派系斗争等主观因素,并且认为这便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党内意见不统一,“不服从思想”有一定的阻挠性,革命指令和行为多次出现不统一和不一致性,尤其是谈到“不肯服从一个领袖的命令”,孙中山特别需要服从于他个人的意志,这一点黄兴不能接受,他需要还是服从于组织或者信仰,不能是个人。在具体实践中,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准备再改组,准备筹建中华革命党,并希望党领袖的权力是要高度集中的,要求所有的党员必须绝对服从他本人。黄兴对此明确表示强烈不赞同,认为这是“盲目地屈从一个人去帮助这个人来革命”,是在模仿袁氏,为此黄兴断然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从此和孙中山分道扬镳。小编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3.此外还有一些小问题,如国旗问题,早在1906年同盟会时期,孙中山和黄兴就曾为以后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国旗样式发生过冲突和争吵。孙中山主张使用青天白日旗,而黄兴不太喜欢青天白日旗,他喜欢用井字旗,他认为青天白日旗并不美观,并且有点跟日本的太阳旗类似,会产生冲突,甚至于会让人误以为我们在模仿日本,产生不好的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最为主要的,孙中山和黄兴这对曾经的革命挚友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大的裂痕和隔阂,两人在政治理念和行动方针上的较大分歧,最终导致了两人决裂,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