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后来被改编成了《将相和》,编入了中学课本。
记得上学时,每当读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时,心里都无比激动,当时,秦强而赵弱,可蔺相如面对强秦却毫不畏惧,凭借机智和勇敢,没让它讨到半点便宜,让人不由得击节叫好,这个两个故事也堪称一部真实的历史爽剧。
还有“负荆请罪”,蔺相如的大度,以及廉颇的知错能改,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人最终成为刎颈之交,让这个故事的结尾近乎完美。
可历史并不总完美的,更不会是一部爽剧,很多血淋淋的事实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其中,蔺相如和廉颇后来的结局就是其中之一。
1.将相和可能名不副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廉颇称将毫无争议,可把蔺相如称为“相”,就不太严谨了。
《史记》原文记载:“既罢(渑池相会后),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如此看来,蔺相如在赵国身份是上卿。
根据史料,在战国时期,上卿只是一个爵位的称呼,地位相当于“相”,但跟“相”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看“相”的起源。
春秋末年,晋国强大的世族中,出现了一种谋臣式的“家相”,负责管理卿大夫家室事务,为卿大夫出谋划策,称为“相室”。
春秋战国交替的过程中,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三家分晋。所谓的三晋分家,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赵、韩、魏消灭了知、范、中行,瓜分了晋国。
周天子一看木已成舟,只好承认了三家为诸侯国。从此,赵、韩、魏三卿化家为国,同时抛弃了春秋时代晋国的中央官制,重新以萌芽于世族家臣制度中的新官僚制度为基础来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原来作为家室之相的“相室”,也被用到了国家政权中,作为国相的称呼。
可是,家相与国相毕竟有所区别,使用同一称呼很不方便,为了彼此区分,赵、韩、魏在立国不久,就将国家之相由“相室”改称为“相国”,也称“相邦”。
这也就是说,在战国时期,赵国之相均称为相国,比如,赵烈侯以公仲连为相国,赵武灵王以肥义为相国,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可是史料中却从未有典籍提到蔺相如为相的事情,所以蔺相如这个“相”是要打上引号的。
另外,从职责上来看,在?战国时期,权力结构相对稳定,国君、相国、上将军三权鼎立治国,比如长平之战前,赵国的权力核心讨论要不要接受韩国的上党郡时,参与讨论的有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却并不包括蔺相如,由此可见,蔺相如并不在赵国的权力核心之内。
如果蔺相如称得上赵国的相,那么这样重要的核心决策,是绝对不该被排除在外的,由此可见他的身份还远没达到“相”的级别,赵王很可能只是给了他一个挂名的闲职。
2.战神不败神话破灭,忠臣含恨而逝
公元前262年,野心勃勃的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一刀切断了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使其成为了一块孤岛。
面对强秦,韩国居心叵测,派人出使赵国,把本该献给秦国的上党郡,转献给了赵国。
赵王贪婪,只想着自己有战神廉颇,根本没有正视赵国与秦国实力上的差距,他不顾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和赵禹的反对,接纳了这张从天而降的馅饼,结果正好给了秦国以口实。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王龁攻占了上党,赵王还没来得及品尝一下这块肥肉的滋味,就被恶狼一样的秦国夺走了。
秦国的胃口远不止于此,攻占了上党后,它并没有收兵,而是将兵锋直指长平。
赵王派廉颇应战,可秦国实在是太强大了,即便是勇冠三军的廉颇,也败下阵来,赵国两个重要据点——尉城和故谷城接连失陷,秦国大军攻入了赵国境内,两军进入了对峙状态。
廉颇拼尽全力,总算勉强顶住了王龁的猛攻,此时,如果一直对峙下去,赵国可能还有翻盘的机会,因为秦军孤军深入赵国境内,受山高夜寒、粮草供应困难等诸多困难的制约,必然不能持久,久攻不下,自然会撤军。
可谁知天不遂人愿,就在廉颇拼死抵抗时,赵国内部却分成了两派,彼此争论不休,一派认为应该联络其他五国合纵抗秦,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向秦国求和。
赵王思量再三,最终做了一个自取灭亡的荒唐决定,派使者与秦和谈。
赵国的妥协让其他五国对其失去了信任,从而对秦赵之战袖手旁观。而此时的秦国,一边假装和赵国和谈,一边使出了反间计——吹捧赵括,打击廉颇。
赵王果然中计,开始怀疑廉颇,在这个关键时刻,渑池相会后一直被边缘化的蔺相如终于主动站了出来,他忍着病痛,苦谏赵王,一定要相信廉颇。
这也是蔺相如最后的发声,可惜的是,赵王最后还是漠视了蔺相如的苦谏,决定用赵括替下廉颇。
秦国听闻这个消息,当即派出了战国第一名将白起,赵括对白起,就等于一个小孩跟一个拳王对打,结果可想而知,四十多万赵军在长平被坑杀,秦军直指赵国腹地,赵国几乎亡国。
病中的蔺相如得知赵军大败,病情加重,在无限悲痛中去世了。
3.良将的结局
廉颇结局更是令人扼腕叹息!
公元前251年,长平之战后,燕国趁着赵国元气大伤,大举伐赵,廉颇临危受命,大败燕军。
从此以后,赵王彻底信任了廉颇,封他为信平君,并担任假相,也就是代理相邦,廉颇终于站到了赵国政治和权力的中心,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公元前245年,廉颇再次出征,攻打魏国,可谁知,历史再次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廉颇出征不久,赵孝成王就病逝了,赵悼襄王继位,这位国君也不知道咋想的,再次临阵换将,用乐乘代替了廉颇。
这一次,廉颇彻底伤心了,转头就攻击了乐乘,随后投靠了魏国。
魏王虽然接纳了廉颇,但由于种种忌讳,一直不敢重用他,从此,这位叱咤沙场一生的老将军,彻底成了一只闲云野鹤。
廉颇在魏国住久了,就开始思念赵国了,希望能再次为赵国而战,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机会来了。
赵悼襄王五年,赵国再次被秦国攻下了多座城池,赵王无良将可用,于是想到了廉颇,他派遣使者来到魏国。
廉颇十分高兴,为了表示自己还不老,还能作战,已经年近八十的他,当着使者的面,表演了一顿吃一斗米十斤肉的“现场吃播”,甚至还披甲上马,向赵使展现自己的勇武。
可让他失望的是,他的努力和等待都是徒劳的。此时的赵国,已被奸相郭开掌握,赵使虽把廉颇的表现如实禀告,但是一饭三遗的补充,却彻底打消了赵王再次启用廉颇的念头。
后来,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便暗中迎他入楚,廉颇终于再次披上了铠甲,但却没有建立什么功劳,最后病死在了楚国寿春。
这就是历史上蔺相如和廉颇的真实结局。
这对黄金组合,一个像流星一样,一闪即逝,眼看着国家危亡,国君却不肯重用自己,只能在无限悲痛中病逝;另一个被迫去国离乡,在对故国的无限怀念中郁郁而终,不禁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