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合国军”为了取得胜利不择手段,甚至向朝鲜的平民区投射炮弹,使大量百姓或葬身枪炮之下,或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在战火纷飞中,作为中方抗美援朝志愿军后勤部队战士的王兴复,在帮助百姓重建家园的同时,也遇到了一生挚爱吴玉实。
一、乱世烽火情终定
王兴复是于19岁时加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但是,他并不是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士兵,而被编入了志愿军第4兵站,负责后勤工作。
后勤工作虽不用奔赴前线真刀真枪的实战,却也不是轻易就能胜任的。王兴复每天要和其他的后勤兵一起把在战场上伤亡的战士运送回国,为前线的战士及时提供弹药和各种补给。
随着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后勤工作的强度在不断加大,导致后勤部队有限的人数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在动员协调朝鲜军民的同时,寻找村子里的朝鲜人民帮忙的担子也落到了后勤兵身上。
1953年战争进入尾声,后勤部队接到命令去帮助当地的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这对本就在朝鲜村民的支援中与他们建立友谊的后勤兵们,自然是乐意至极。
后勤兵们穿梭在石岭的人家中,为村民们重建家园,也就是在这个石岭,王兴复认识了朝鲜本地姑娘吴玉实。
吴玉实是个苦命人。吴家一共有七个孩子,却在战争的硝烟中所剩无几,两个哥哥在参军打仗时不幸牺牲,两个弟弟也在战乱中不及撤退而去世。直到战争结束时,只有年老的母亲和两个妹妹相依为命。17岁的她被迫长大,坚强地挑起生活的重担。王兴复了解到她们家的状况后,十分心疼这个还未成年的姑娘,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妹妹,对她多加照顾。
平日里,王兴复会把自己的伙食分给吴玉实充饥,并承包了她们家女人解决不了的力气活。而吴玉实也会在王兴复帮她们重建房屋的时候,为他传递工具,打水做饭等。
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熟悉起来后,在日常交往中渐渐暗生情愫。
二、为爱艰难弃国籍
1954年9月,志愿军开始分批从朝鲜撤离。战士们热泪盈眶,终于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唯有一人不愿离开朝鲜,他就是王兴复。王兴复早已与吴玉实情投意合,约定终身。他既对故乡牵挂思念,又对吴玉实情意深切,陷入了纠结的抉择之中,然而,最后王兴复还是做出了艰难的决定:留下来。
在当时,志愿军纪律有明确规定,不许和朝鲜人民通婚。王兴复能不能留下先不论,与吴玉实结婚更是一大难题。
王兴复便向领导求情。得知此事的领导也明白,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再拆散这对鸳鸯也是一种罪过。于是,领导就将此事上报给高层。
王兴复和吴玉实的事使得中、朝两国的高层进行一次研究对话,均认为不宜拆散双方。于是提出了一个建议:就地复员。
所谓“就地复员”,就是让王兴复退出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本地工作,且其工作一切由政府安排决定。
上级对王兴复说:只要他退出抗美援朝志愿军,不再是志愿军的战士,自然不用再遵循军中的规矩。并且如果王兴复答应复员,就得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
王兴复深陷纠结与愧疚,他想留下与挚爱吴玉实厮守终生,同时又抱着不能回乡省亲的遗憾与愧疚。可惜,好事难两全,有舍才能有得,王兴复选择了为爱而答应复员,提交复员申请。这一申请历经层层审批,最终才将手续批完。
1959年,王兴复退出了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并与吴玉实于1962年获得朝鲜行政部门批准后才得以顺利结婚。
婚后的日子虽然拮据,但是,十分幸福。王兴复在华侨和政府的帮助下从事教育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朝鲜认可的教师资格证,成为真正的老师。不仅事业有成,和吴玉实还拥有了可爱的小宝宝。事业和家庭双丰收,然而,王兴复却在幸福与满足的同时,感到一丝空虚。这份空虚来源于对故土和亲人的牵挂,无根之萍,终是漂流。
三、落叶归根入乡怀
这份空虚在王兴复年龄渐长后愈演愈烈。中国古话说:落叶归根。王兴复在夜深人静时总是独自望向窗外,深感“月是故乡明”。
妻子吴玉实也感受到丈夫的异常。体贴的她知道王兴复的思乡之情,便对丈夫说:如今母亲也走了,我们在朝鲜已无什么牵挂,我完全可以陪你回到中国,回到你的故乡。
说到底,吴玉实对王兴复这几年的付出感到十分心疼,现在也轮到她为了丈夫放弃一些东西。
妻子的话让王兴复触动万分,既已无后顾之忧,他决定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只是,第二次申请更改国籍又谈何容易?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王兴复于1967年成功重获中国国籍,退出朝鲜国籍,并为自己已有的四个孩子也取得了中国国籍,但是,在1967年后的三个孩子,根据朝鲜当局安排,随母亲的国籍,为朝鲜国籍。
70年代末,王兴复向中国相关部门递交申请回国定居的相关材料,最终,取得了回国生活的权利。王兴复终于可以牵着妻子和孩子的手,投入祖国母亲的怀抱。王兴复与吴玉实的这段跨国恋情传为佳话,为后人传颂。
作为妻子,吴玉实十分感谢中朝的友谊,她和丈夫王兴复的爱情正是这份友谊的见证。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而每位英雄又有着为祖国战斗的铮铮铁骨和拳拳的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