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黄维兵团被中野围困在双堆集。
眼见无法突围,黄维和互胡琏只能分别乘坐坦克突围。
没成想,突围到一半,黄维的坦克抛锚了,至此,他心灰意冷,彻底断了逃跑的念头,一屁股坐在坦克旁,最终被解放军俘虏。
被俘后,黄维可谓相当不服。不断表示,如果没有这个人,自己早就跑了!
黄维口中的“此人”是谁,又为什么让他如此忿忿不平?
1、意料之外的伏击
这个人叫廖运周,是黄维的心腹大将。
廖运周毕业于黄埔五期,毕业后一直在国军中任职。
表面上,他是国军团长,实际上,他是我军安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廖运周和黄维相识,是在1938年。
当时,武汉会战打的如火如荼,日军松浦师团进入国军的包围圈。
处于包围圈外的日军,正集中一切力量救援松浦师团。
为维护战果,第九战区司令薛岳派遣5个师南下,堵住敌人的后路,然后让分散的守军集中,不要给敌人可乘之机。
在这样的大战略下,廖运周的656团也随着大部队转移。
当时,656团刚刚赢得了茨芭山战役的胜利,缴获了大量的物资。
得知黄维的十八军就驻扎在附近,廖运周专门带着礼物登门拜访。
说起黄维,他是个十分注重派系的人,廖运周虽然只是个团长,却在不久前打了大打胜仗。不仅如此,他还是黄埔军校毕业,和黄维师出同门。这让他意识到,廖运周是个人才,未来必有所作为,心生拉拢之意,于是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
当然,此次廖运周拜访黄维,也并非没有目的。
当时,国军内部像十八军这样,有成建制炮兵部队的不多,廖运周想借几门炮打鬼子。
而黄维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大手一挥,给廖运周调了八门炮。
这本是好事,却没想到这次借炮,差点给656团带来灭顶之灾。
由于拜访黄维花了些时间,等到廖运周回到部队,发现友军早已开拔。
此时656团孤军奋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敌人一口吃掉。
得知处境,廖运周惊出一身冷汗,赶忙向西撤退,赶到箬溪以西的小坳。 在这里,
他遇到了先行到此的三二八旅旅长辛少亭。
二人一商量,觉得这里的地形十分适合打伏击,于是决定对日军杀个回马枪。
廖运周选择的伏击地点,是湖北、江西两省交界处的两山之间的一个坳口,高坡下是一条S形公路,汽车走完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本来,这里是有一支国军部队把守的。但领头人贪生怕死,竟然没打招呼,直接让出了这个交通要道,不仅如此,还在山后面留下个军火库,里面足足有上万发炮弹。
如果这些炮弹落入敌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好在廖运周赶到及时,有了炮弹,黄维给的炮总算有用武之地了。再加上辛少亭支援的五门迫击炮,这下足够让日军好好喝一壶的了。
2、一战成名
不多时,日军27师团先头部队进入坳口。
廖运周一声令下,12门火炮一起开火,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日军好不容易整理好队形,想要反击时,却发现无论如何都找不到656团的位置,气急败坏下,只能胡乱扫射。
经过一夜激战,廖运周主动撤出阵地。
此战,656团成功击毁敌军20余辆,辎重车数十辆,击毙敌军数百名,自己却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武汉会战中的奇迹,一战封神。
这一战,不仅打出了廖运周的赫赫威名,也让黄维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黄维想方设法将廖运周挖到了自己的身边,等到淮海战役时,廖已经成为黄维的心腹,担任110师的师长。
此时谁也没有预料到,一场大戏,即将上演。
3、主动请缨的廖运周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国军60万大军被解放军分割在淮海战场上。
老蒋得知后,心急如焚,只能放弃撤退的想法,命令部队原地决战。除此之外,他还从南方调兵,让黄维兵团紧急北上,协助黄百韬兵团突围。
行军途中畅行无阻,此时黄维洋洋得意,殊不知,中野的包围圈已经在悄悄展开。
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黄维一头扎进我军的包围圈,被围困在双堆集附近一条长约十几公里的狭长地带,我军也开始从运动战向阵地战转变,就地挖战壕。
为保证自己的嫡系第10军和18军不受损失,黄维将110师的指挥权直接划归总部,四处派遣勘察敌情,折腾到最后,廖运周惊喜的发现,110师师部和黄维指挥部竟然在一个地方。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一个大胆的计划,渐渐在廖运周脑海中成型。
11月26日,黄维主动找到廖运周,与他商量突围的事宜。
黄维表示,解放军刚刚完成包围,正在挖战壕,此时立足不稳,现在突围,是最好的时机。自己打算派出四个师齐头并起,全力突围,一定能撕开一道口子。
此举正中廖运周下怀,此时的他,早已在策划起义事宜,主要在突围的过程中,主动让出大路,解放军将不费吹灰之力,彻底击垮整个黄维兵团。
回到师部后,廖运周主动向解放军报告,希望能在自己突围时,主动打开一条道路,等到110师经过后,在把口子堵上。
最终,中野同意了廖运周的作战方案。
万事俱备,当天晚上,廖运周又找到黄维,主动说道:“4个师齐头并进, 我军手中就没有了预备队。我建议用3个师,把第十八军的主力师留在兵团预备队,这样司令官手中就有了机动兵力,可随时策应第一线作战。让我师先行动,如果进展得手,其他师可迅速跟进,扩大战果。”
说的通俗点就是,危险我来抗,好处你们享,相当具有奉献精神。
黄维闻言大喜,他早有这样的打算,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看到廖运周如此懂事,黄维欣慰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自己会进一切力量帮110师突围,不仅给他调集了大量的军火、重炮,还给了他好几辆坦克充当开路先锋。
突围当天,黄维主动找到廖运周,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白兰地。喝完壮行酒后,黄维依依不舍的攥着廖运周的手,亲自将他送上了坦克。
殊不知这一送,彻底断送了黄维兵团的前程。
4、幡然醒悟
11月27日凌晨,廖运周亲率110师5000余名官兵,向吴大庄、西张庄挺近。
为避免黄维怀疑,行军过程中,廖运周不断报告自己的行军位置。
两个小时后,电台中的黄维,仿佛察觉出了一丝异样,派出四架战斗机,不断在110师头顶盘旋。见状,廖运周赶紧用布架打出一切正常的标语,这才打消了他的疑虑。
就这样,在浓雾中,110师终于和解放军联络员武英接上了头。
等到廖运周已经和解放军前线指挥官王近山喝上茶时,黄维还不知道廖运周起义的消息,一直在等他的电报。等到他知道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不仅将5000人的部队拱手相让,还搭上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坦克,气的黄维在指挥部大发雷霆,不断的咒骂廖运周是“叛徒”。
但骂归骂,生完气后,黄维还是要寻找突围的机会。
1948年底,黄维在乘坐坦克突围时,被我军俘虏,之后,他被转移到功德林改造所,开始了长达26年的改造。
如果说在功德林中,陈长捷最恨傅作义,黄百韬恨张克侠,黄维最恨谁,那必然是廖运周。
因此,他拒绝改造,不仅如此,还向上申请,在功德林中开始了“永动机”的研发。对于他的这些无理要求,我方总是想方设法的满足。
不仅如此,还花费重金,从香港买药,治好了困扰他多年的结核病顽疾。
见我方对他如此真诚,黄维终于被感动,幡然醒悟,1975年被特赦后,他主动提出,愿意到政协工作,担任文史专员,为国家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83年,黄维以文史专员的身份,参加了第六届政协会议,并被选为常委。
在这次会议中,黄维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正是让他一直耿耿于怀的廖运周。
说起廖运周,他在起义后,一直在部队工作,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二人再次见面,相顾无言,良久,终于抱在一起,一笑泯恩仇。
1989年,黄维因心脏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廖运周得知消息后,如遭雷击,老上级以前对他的关照,历历在目,如今回想起来,不仅潸然泪下。好在晚年,二人的恩怨终于了解,也算是了了他的一桩心事。
1996年,黄维去世后七年,廖运周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至此,二人长达50多年的友谊,终于画上了句号,虽然过程坎坷,但终究是圆满落幕,也不失为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