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即将进入皇宫的时候,七品小官却走到了他的跟前,并说了句话。
朱棣听后没有向皇宫走去,而是去往了皇陵。这是为何?
这名小官也因为这次阻拦,官至四朝宰相。
他究竟是谁?又说了什么,让朱棣改变了行动?
遇小官阻拦
要说朱元璋也是十分关照自己的皇孙,在世时就问过朱允炆如何对待这些藩王,还为他留下了多个后路。
但是朱允炆却硬生生将自己的后路断掉了。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由于当时朱允炆还小,其他藩王对他屁股下的宝座蠢蠢欲动。朱允炆又怎会不知这些叔叔的想法?
而此时的朱棣或许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毕竟若是想要当皇帝,他完全可以发动自己手底下的兵力,称皇称帝了。
朱允炆考虑到这一点,对他颇为忌惮。顾忌着他手中的兵权,朱允炆根本不敢动他。
为了稳固皇权统治,朱允炆就对其他的藩王下手。朱元璋特地为朱允炆留下的大臣纷纷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大臣表示现在下手还太早,应该在皇帝羽翼丰满之后再进行削藩。
然而,朱允炆却自动忽略了这些反对的声音,开始下达命令。
要说“不作死就不会死”,若是朱允炆不招惹朱棣,什么事都没有。偏偏朱允炆非得在“太岁爷上动土”,让朱棣不得不出兵,“清君侧”。
在将自己的几个叔叔都了结之后,朱允炆迫不及待地对上了朱棣。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收回了朱棣的兵权。
在朱允炆看来,朱棣的兵权被收回,那他再也不能调动北方的军队了,如此一来便能成功将朱棣解决。没错,朱允炆对朱棣动了杀心。
也许是削藩的行动十分顺利,让朱允炆放松了警惕。待朱棣向自己“投诚”的时候,朱允炆有了恻隐之心,想要将自己的这个叔叔留下来。
殊不知,朱棣早就想要了朱允炆的命。从削藩开始,朱棣就盘算着自己的计划。
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朱棣决定将手下的势力聚到一块儿,推翻朱允炆的王座。
这段时间里,朱棣暗中拉拢朝中大臣,并悄悄将自己信任的军队叫到了皇宫附近。只待他一声令下,他们随时可以攻破皇宫,拥立朱棣登上皇位。
待时机成熟,朱棣起兵叛乱,想要为朝廷“肃清风气”。朝中的大臣与外部的军队合作,打了建文帝一个措手不及。
见无人帮助,朱允炆连忙带着几人从皇宫逃了,此后踪迹全无。
而朱棣则带领着大将向皇宫奔来,毕竟他要给众人一个下马威,他后面的这些人自然就是震慑的工具。
在即将到达皇宫的时候,一个小官拦住了朱棣,并对他说了几句话。
此人正是杨荣,朱棣根本没有跟他有太大的交际,为何杨荣要拦住朱棣?他到底有何企图?
杨荣的坎坷升职路
说起杨荣,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坎坷求职路了。
杨荣祖上捕鱼为生,在他出生后,他的父母也没有对他抱有太大希望。但谁家不想自家的孩子出息呢?
于是,他的父母便将他送到了私塾,并叮嘱他好好念书。
杨荣从小就聪明,自然知道父母的意思。读书过程中,杨荣被人称之为“神童”也不为过,毕竟他过目不忘,很快便将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
长大以后,杨荣便参加了乡试、会试,一路到达了殿试。
杨荣凭借着扎实的功底,以及博学的才智,成功夺得一甲,并获得“进士及第”的称号。
他的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嘴里都嘟囔着“祖宗保佑”,他们也算是有铁饭碗了!
杨荣心想,“自己当官了,家庭的境况肯定就好起来了!”
谁曾想,杨荣家一没背景,二没钱财,注定在朝廷举步维艰。
杨荣奋斗了那么多年,最后却当上了翰林编修这样的小官。即便他再努力,皇帝也看不到他,完全就是个小透明。
不过他对于朱允炆消藩政策表示反对,但他明白皇帝不会听他的,所以只能选择明哲保身,在这混乱之中保全性命。
杨荣能够看清时势,所以他知道朱棣肯定能够成为皇帝。他不想再这样默默无闻下去,再者他知道朱棣是个体谅老百姓的,所以才会冒死拦在路上。
就在朱棣即将前往宫门,坐上那把宝座的时候,杨荣特意拦住了他。
他跪下来说道:“殿下,如今,你是想要拜谒皇陵呢?还是先登上王座呢?”
朱棣听他这么一说,顿时愣住了。他不知道杨荣说的是什么意思。
杨荣见状继续说道:“太祖曾说,只要是继位的人,都要先前拜谒皇陵,才算过了太祖的明面。”
朱棣立马明白了杨荣的意思,若是自己先去称王,那不算正统。只有拜见了皇陵,才能成为正统的皇帝。这样那些老臣也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了。
对于杨荣的提醒,朱棣心中十分感激,想到之后一定给他个大官当当。
随后他便对着杨荣点了点头,前往了皇陵。
在皇陵面前,朱棣说出了自己一系列举动,并说道一切都是被逼的。他只将自己认为对的说了出来,这也算他对太祖的尊敬。
随后他便带着部下前往了皇宫,自己登基称帝。大臣们根本没有反驳的理由,因为现在似乎也只有朱棣能够担当大任。
其他的人死的死、伤的伤,下一辈还太小,怎么想也只有朱棣合适。
大臣们见状只能接受现实,推朱棣为帝。当上皇帝的第一件事,朱棣就将杨荣派往了文渊阁。
文渊阁就是内阁,主要管理重要的朝中事务,朱棣对杨荣十分放心。
四朝名臣
虽然在建文帝继位时期,杨荣没有建树,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杨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朱棣对杨荣十分看重,经常询问杨荣的意见。在蒙古族骚扰明朝边境的时候,朱棣表示要御驾亲征。许多大臣表示反对,并认为可以劝降。
但杨荣并不这么认为,如果不把他们打服,蒙古族是不愿臣服于我朝的。朱棣听了杨荣的建议,更是坚定了北征的心。
而杨荣则伴在朱棣身侧,为其出谋划策。在这五次北征的过程中,明朝军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粮草。
由于出征的地点较远,他们需要提早准备,但根本带不了太多的粮草,即便是一趟又一趟的运,也会花费太多的时间。
边塞遥远,杨荣便提议官兵们屯田,自给自足,既有足够的粮食,也可紧急补充粮食。在杨荣的提议下,明朝军队根本不需要为粮草担忧。
为了表彰杨荣的功绩,朱棣特地让他前去教导朱瞻基。
当时朱瞻基可是朱棣最宠爱的孙子,他的父亲朱高炽更是被立为太子。若是不出意外的话,皇位会落到朱高炽一家。
现在,朱棣将杨荣派去教导朱瞻基,很有可能是想让二人提前熟悉,并为下一位皇帝做铺垫。此外,皇帝还让他担任翰林掌院一职。
其他的大臣看到杨荣如此受宠,十分嫉妒。他们认为杨荣资历太少,根本不能担当翰林掌院一职,纷纷上书让朱棣收回成命。
朱棣却反问了他们一句:“不想让他当也可以,你们推荐一位上来,若是能够比过杨荣,朕自然就不让他当了!”
众大臣面面相觑,虽然不待见杨荣,但是杨荣的能力有目共睹,可以说能够超过他的大臣寥寥无几。
见众大臣都沉默了,朱棣还特意又问了一次,结果根本没有人应答。可以说杨荣能够当上翰林掌院,他值得。
我们都知道朱棣一生都在征战,最后死在了北征回来的路上。
为了不让军心涣散,杨荣和其他大臣一边向太子朱高炽报告这一情况,一边隐藏朱棣去世的消息。待回到京城之后,朱棣驾崩的消息才传出来。
待朱高炽继位之后,他选择继续重用杨荣。有的时候,他也十分佩服杨荣的聪明才智。
有了杨荣在旁辅佐,朱高炽轻松了许多,此时,杨荣已经成为太常寺卿,也是太子朱瞻基的老师。
不过,杨荣此时已经将近六十岁了,再无精力管理朝廷上的事情,所以他想要退休回家,便给朱高炽写了一封请辞信。
看在他劳苦功高的份上,希望能够放他回家。因为他知道此时的朝廷极为混乱,稍有不慎便有可能走上万劫不复之地,倒不如现在明哲保身。
但朱高炽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因为他知道若是朱瞻基继位,肯定得少不了杨荣的帮助。
如今,杨荣在朝廷的威望还是很大的,大臣们都愿意听他的。
若是出现什么紧急情况,杨荣也能为朱瞻基出出主意。杨荣被拒绝后,只是轻声叹了口气,便继续打理朝中的事务。
待朱瞻基继位,杨荣继续辅佐他。他教导朱瞻基如何处理与其他叔叔的关系,教导他如何管理边境……
在杨荣的教导下,朱瞻基逐渐成长为一代皇帝的样子。
而杨荣也在这个时候选择辞官回家,在路上病逝。四朝名臣就此陨落!
纵观杨荣的一生,虽有时举步维艰,但他终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走上了传奇的道路!可敬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