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联邦和其他10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苏联解体并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CIS)。
此后,这11个原苏联国家开始了各自独立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只有11个国家参与签署了该条约,而前苏联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仔细探究。
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早已独立。
法律上讲,苏联是在1991年12月26日正式解体的。因此,在此之前,苏联仍然是合法存在的。但在苏联解体时,并非15个加盟国都参与了独立,而是只有11个。
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早在此之前就已经脱离了苏联的控制,开始了各自的独立之路。
1989年,格鲁吉亚首次尝试独立,但被苏联政府镇压。然而到了1990年11月,格鲁吉亚再次发布独立宣言,并在1991年4月正式宣布独立。
当时苏联自身问题重重,已无力再对格鲁吉亚采取行动,只能默许其独立。重要的是,到了1991年5月7日,苏联正式承认了格鲁吉亚的独立。
这意味着,在苏联解体前,格鲁吉亚已经与苏联并列为独立国家近七个月。因此,格鲁吉亚没有必要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波罗的海三国的情况与格鲁吉亚类似。
这三个国家从被并入苏联开始就持续有独立的意愿。1940年,斯大林为了构筑东方防线,强行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苏联,使它们成为苏联与德国军队之间的缓冲区。
因此,当苏联局势不稳时,波罗的海三国抓住机会,纷纷寻求独立。
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1990年5月,拉脱维亚宣布独立;1991年8月,爱沙尼亚也宣布独立。如果苏联不承认,这只能被视为单方面的独立声明,没有法律效力。但1991年9月6日,苏联正式承认了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
因此,这三个国家在苏联解体前已与苏联并存为独立国家约三个月。既然它们已不属于苏联成员,自然也无需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1991年9月与波罗的海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也象征着对它们独立的认可。
独联体的成员国数量随时间变化,目前仅剩8个。
最初,独联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该组织的基本原则是尊重每个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如果安全受威胁,成员国可以进行协商和协调。
首先,土库曼斯坦在2005年退出了独联体。
土库曼斯坦在宣布永久中立后退出了组织。
其次,格鲁吉亚一度加入后又退出。
格鲁吉亚内部的南奥塞梯地区一直有独立的倾向,计划与俄罗斯联邦的北奥塞梯合并。格鲁吉亚政府无法接受这一点,但背后有俄罗斯的支持,格鲁吉亚难以对抗。
因此,在1993年,为了重新控制南奥塞梯,格鲁吉亚缓和了与俄罗斯的关系,并在那年12月加入了独联体。这使得独联体的成员国增至12个。
俄罗斯作为独联体中最大的国家,见到格鲁吉亚妥协,也开始积极介入南奥塞梯的问题。实际上,南奥塞梯成了俄罗斯用来制约格鲁吉亚的棋子。
不过,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影响不仅限于南奥塞梯,还包括位于黑海的战略要地阿扎尔和阿布哈兹。
在双方关系缓和后,格鲁吉亚在2004年收回了阿扎尔自治共和国。俄罗斯当时没有过多干预,因为当地代理人效力不强。
格鲁吉亚尝试进一步行动,在2008年出兵南奥塞梯,希望收复该地区。初期进展顺利,但随着俄军的介入,格鲁吉亚部队遭到重挫,被迫撤出南奥塞梯。
此后,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关系再次恶化。由于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独立,格鲁吉亚选择断绝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并在2008年8月退出独联体。再加上之前退出的土库曼斯坦,独联体的成员国减少到了10个。
第三,乌克兰在2014年退出独联体。
在2014年之前,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良好。当时的乌克兰领导人亚努科维奇可能涉及将克里米亚转让给俄罗斯,因此背负叛国罪名。
2014年后,乌克兰的新领导人波罗申科倾向于亲美,积极推动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这激怒了俄罗斯。
自从克里米亚被俄罗斯接管后,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因此,乌克兰在那年退出独联体并寻求加入北约和欧盟似乎是必然的。此举导致独联体成员国减至9个,俄罗斯难以接受这一现实。
摩尔多瓦在2023年也宣布退出独联体。
摩尔多瓦,作为欧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位于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之间,文化和习俗与罗马尼亚更接近。
摩尔多瓦在2023年5月突然宣布退出独联体,主要是因为该组织在过去30年中未能帮助解决领土争议。
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一支军队长期驻扎在摩尔多瓦的德左地区,这是苏联高官的避暑胜地,工业发展较强。摩尔多瓦退出独联体可能是对俄罗斯的一种反抗。因此,独联体的成员国数量减少到了8个。
独联体试图恢复苏联的荣光,但实际上组织的规模却逐渐缩小。独联体的初衷是在苏联解体后迅速组建一个联盟,以帮助前苏联成员国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平稳过渡。这个组织的核心是由莫斯科主导,成员国旨在保持各自的独立与主权同时解决共同的问题。
这个联盟最初设立时,虽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俄罗斯希望通过它恢复在区域内的主导地位。重获领导地位的欲望促使俄罗斯试图在政治和经济上左右独联体的方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压力,独联体内的国家逐渐减少。一些成员国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关系,或是因为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而选择退出。这导致独联体的凝聚力和实际影响力逐渐削弱。
看着一次又一次的退出,独联体的目标——恢复苏联的部分影响力——似乎愈发难以实现。每一次成员国的退出都减弱了俄罗斯在该区域内的影响力,也表明独联体作为政治和经济联盟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尽管面临挑战,俄罗斯仍然试图维持其在剩余独联体成员国中的影响力,但每次成员的退出都是对俄罗斯地位的一个打击。随着时间的推移,独联体是否能维持其功能和重要性,仍是一个未知数。毕竟,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区域合作组织的命运也可能随之波动。
总之,独联体的未来和它能否重新确立自己作为区域合作重要平台的地位,将取决于它能否适应成员国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对俄罗斯来说,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保持其领导力,将是一项持续的挑战。#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