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和刘备的故事,可以分成演义和史书两个部分来说。
演义故事
首先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一次见到赵云,是在公孙瓒身边。
当时是界桥之战,袁绍麾下猛将麹义率先击败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公孙瓒不敌,大败而逃,正在危急之中,担任后军的赵云出场,“一枪刺麴义于马下”,再冲入袁绍军中,一时无人能挡,公孙瓒这才趁势反击,一举反败为胜。
后来颜良出场,袁绍军才稳住阵脚,赵云保公孙瓒退回界桥。袁绍又准备再发动一波进攻时,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援军也终于抵达战场,袁绍不敌,双方这才罢兵。
归营后,公孙瓒教刘备认识赵云,于是刘备“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
后来,刘备做了平原相,与北海相孔融商议去救援徐州,刘备自知兵力不足,便亲自向公孙瓒借兵,并特意点名要赵云领军,公孙瓒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且说玄德离北海,来见公孙瓒,具说欲救徐州之事。瓒曰:“曹操与君无仇,何苦替人出力?”玄德曰:“备已许人,不敢失信。”瓒曰:“吾借与君马步军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赵子龙一行。”瓒许之。玄德遂与关、张引本部三千人为前部,子龙引二千人随后,往徐州来。
在这个故事里,刘备是对赵云倾心有加,所以趁机借口点名要赵云同去。
想当初,刘备准备启程前往平原国,在与赵云话别之时,他就抓着赵云的手,流泪不舍,此时赵云也向刘备吐露心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
刘备反安慰赵云道:“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
所以,刘备这次请救兵是第一件事,为了与赵云相见共事是第二件事。毛宗岗批注此段时便写道:(刘备)未尝须臾忘此人(赵云)。
等曹操退兵,徐州得救之后,赵云完成使命便向刘备告辞,这一次,刘备又是“执手挥泪而别”,不用说,赵云自然明白刘备的心意。这才有了后来公孙瓒败亡之后,赵云仍然不忘去寻找刘备的下落的故事。
以上都是在演义中,由罗贯中设计出来的故事情节:让赵云与刘备两次相遇,又两次分开,最终在古城聚义。
——前后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令人拍案叫绝。
史书故事
而在史书《三国志》中,却是另外一个故事。
在陈寿写的《三国志·赵云传》中,刘备跟随田楷去青州时,赵云就已经跟随了刘备,并担任刘备军的骑兵指挥官。
《三国志·赵云传》:(赵云)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而在裴松之引用的《赵云别传》中,则是说:赵云确实离开了刘备一段时间,原因是赵云的兄长去世了,赵云要回家置办后事,便向公孙瓒、刘备告别,而刘备知道赵云这次离开就不会再回来,临别之时,刘备拉着赵云的手很是不舍,而赵云安慰道:“我绝不会背弃我们之间的情义”,然后离去。
一直到建安五年(200),刘备身在袁绍处时,赵云则偷偷赶到邺城,再次归附在刘备身边。
《云别传》: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
至于当初为什么公孙瓒会让赵云跟随刘备?
这只是公孙瓒整编军队和战略部署的结果,如果当初赵云从常山带来的人多,说不定赵云就有自己独立的军队编制,而不用成为刘备麾下的一名军官了。
同样的,还有来自渔阳的田豫,他早年也是先从公孙瓒麾下,再随刘备征战去了青州,后来他也因为个人原因选择离开刘备,就再也没有回来,实在是可惜。
田豫后来深受曹操信任,受到重用,成为曹魏帝国的名将。这也只能说,人各有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