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历时550年,经过数百年混战方才一统。楚汉时期,刘邦自出汉中,天下也是群雄割据,但刘邦只用了四年时间就荡灭各个诸侯,建立了汉朝。为什么刘邦用时如此之短呢?
对手底蕴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诸侯众多,虽然前期和中期没有一统,但兼并战争从来没有停止,到后期战国七雄,各自已经建立起牢固的框架。政治上,各国力行变法,在制度上日趋成熟。军事上,创建新军,连年征战,各国均保持有常备正规军事力量。外交上,合纵连横,互相牵制。数百年传承下来的底蕴,一时间谁也吃不掉谁。到后来,通过时间的发展,秦国国力逐步与他国拉开距离,方才正式开始统一进程。
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前后历时十年。但是,这是秦国奋六世余烈,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而出的力量。从秦孝公变法,到秦惠文王强国,到秦昭襄王东出,秦的统一进程绝非仅仅靠最后十年之功。
而刘邦所面对的敌人,是纷纷仓促搭建的草台班子,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相比,在底蕴上就不同。
起义联军灭秦以后,项羽分封天下,加上项羽自己,共有十九个割据势力。这些所谓的诸侯国,皆是草创,各方面均不成熟。
虽然很多复国的诸侯都是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六国贵族后裔,但他们也只是遗老遗少。六国的底蕴、根基,早在秦始皇时期被摧毁掉。各诸侯国没有完整的庙堂班子、完善的法度、完备的军制。仅靠起义流民组成的军事力量维持着自己的地盘。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从周平王东迁,步入春秋战国,当时并没有形成大一统思想。从初始共尊周王室,到谋求称霸,进而发展到统一兼并,这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前期的时候,就算一些小国被灭掉,出于道义,还会把它复立起来。齐桓公就很擅长干这个,所谓兴亡继绝,这便是齐桓公称伯的依据。
而秦开始东出以后,灭国统一已经是主基调。但山东六国联合起来抵制,统一仍然阻力重重。一直到秦始皇强力灭掉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通过一系列政策,将统一思想深植民心。
通过历史车轮的碾压,分封思想已经支离破碎。想要分封割据的只是那些上层权力既得利益者。天下草野之间,普遍对于一统是能够且愿意接受的。各割据势力之下民众并无你我之别。
刘邦出关中后,韩信一路征伐,往往是一战灭国。这在战国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只要摧毁割据诸侯现有的军事力量,其很难再起后劲。
当年长平之战,白起歼灭赵军四十五万主力,后来邯郸之战,面对秦军的攻击,处于灭国之灾的赵国,适龄兵壮已不足,邯郸城内,无论军民人等,男女老少共同坚守。这种情况,在楚汉年间,也是没有看到的。
刘邦继承了秦王朝的庞大遗产
所谓汉承秦制,汉朝建立以后,前期大体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秦朝之前通过数百年摸索,为统一后治理全国所准备的行政机制被汉继承了下来。这套制度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有利于统一管理的。
当年刘邦率先进入关中。萧何首先就将秦王宫所有相关法典、天下户籍的典册全部搜罗。这些都是秦王朝治理天下的中枢神经。有了这些在手,刘邦集团对天下的掌握就远远超过其他诸侯。那些诸侯对于自己领内人口,产出,地势也许还不如刘邦集团清楚。
秦王朝留下来的遗产,最珍贵的并不是被项羽及其他诸侯拉走的金银珠宝,而是被萧何收集起来的那些典册。所以,在这逐鹿天下的牌局上,刘邦才是本钱最大那个。
关中老秦地区对于刘邦是持欢迎态度的,关中父老皆乐沛公为王。因为刘邦在保护秦王朝珍贵遗产的同时,又废除了那些严刑峻法,与民约法三章,深得民心。而项羽是他们憎恨的,所以他们为了保住刘邦的天下,对刘邦是无限支持。刘邦与项羽对峙时,萧何坐镇关中,为刘邦源源不断地输送秦人子弟兵源及关中的粮草。
汉朝初期的妥协
汉朝建立之初,并没有全面推行郡县,而是分封与郡县并行。这是对各功臣及诸侯王的妥协,也是对时代的妥协。通过分封换取各势力帮刘邦打天下。虽然刘邦在汉朝建立后,又短时间内逐一灭掉了异姓诸侯,但在原地盘上又重新分封了刘姓诸侯。当时的时代,是一个过渡。刘邦并没有急于一步到位。而是将秦国原有地域牢牢控制在汉朝中央手中,这部分区域,对于郡县制是认同感最高的。鞭长莫及地区仍实行分封,通过这个权宜之策,换取汉朝的尽早建立。
后来景帝想要削藩,引起了七王之乱。可见全面取缔分封仍然有阻力,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这个无解公式,才逐步废除了分封。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刘邦得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大汉的宗庙。言不盖全,部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