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郑和下西洋时利大还是弊大?在当时真的对大明带来巨大收益吗?
创始人
2025-08-06 16:05:12
0

郑和下西洋是大明的一项壮举,地理大发现之前,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它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国威,放不上台面的原因,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传闻他跑去了东南亚。

这些是教科书上写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可扬国威耗费极大,一次远行要花费国库几十万两银子,一两次就够了,可朱棣在位就下西洋五、六次,难道朱棣这么没有头脑,只为面子?

近年来,仔细阅读史料发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这样的简单,朱棣也不是只做亏本买卖,宣扬国威,最重要是要增加明朝的财政收入。

那么就可以想通,郑和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七下西洋了?

明朝财政体系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定都南京,一切都百废待兴。

一个泥腿子,他的经验更多从历史中来。

《盐铁论》中“兵设而不试,干戈闭藏而不用。”

老朱从元朝的失败中,看到武力统治藩属国,耗费大量钱财致使财政糜烂,不到一百年就失其国。

大明初建之时国内经济疲敝,元朝并没有完全被灭亡,残余势力逃到了北方,对中原仍虎视眈眈。

选择朝贡形式的经济交流,来促进周边小国的文化认同,政治支持,似乎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1371年,大明朱元璋规定琉球、日本、暹罗国等15个藩属国,作为永远不征服的国家。

《皇明祖训》中老朱告诫子孙,藩属国如果不主动挑衅,不许征伐。

大明建国的经济政策,一直被后世吐槽,朱元璋建国之后,开启了海禁政策,片板不准下海,在位三十一年,朱元璋一直强调这一点。

大明中央负责朝贡相关事务的是礼部,他们专门设置了主客司,就是为了接待朝贡使团的。

他们的工作职责划分很细,包括朝贡使团的到来路线,在京城的接待细节,以及他们上贡的物品的分类等等。

甚至朝贡国家之间的座次,也要精心考虑,这是使团国家与大明关系决定的。

可见朝贡制度发展的这么精细,是国家最重要的一项制度。

你以为朱元璋不懂经济,其实他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海禁是阻断民间和海外的贸易,相对应的大明实行朝贡,确立大明为中心的宗主国,藩属国和大明实行朝贡贸易。

这里的贸易主体是朝廷,不再是民间。财富的归属,是直接进国库和皇帝的私库。

我们熟悉的朝贡,是藩属国带着自己的特产如香料、象牙等到大明,大明赏赐藩属国瓷器、宣纸、金银等物件。朝贡是国家面子高于经济的事件,看起来纯纯的面子工程。

于此同时,还有一种赚钱方式,朝贡贸易,就是大明皇帝,允许藩属国多带一些特产,比如香料和象牙过来,用来交易,是和官方交易,朝贡结束后,这些商品全部拿到市场去交易,实现利益最大化。

古代交通不便利,货物的流通成本太高,产生了了巨大的价差。这些特产因为地域差,都会产生最大的价值。

比如在江南大米是普通商品,到了甘肃就是奢侈的粮食。

藩属国豆蔻500文/斤,沉香3贯/斤,苏木500文/斤在当地价格便宜的一塌糊涂,运会中国都是10两到20两的价格卖出,赚翻了。

朱元璋海禁很大的目的是,禁止民间资本做海外贸易,这些贸易要由国家来做,钱由国家来赚。

再加上朱元璋农民出身,他希望大明更多发展农业,还有防止金银的大量外流。

大明还有一个心思,就是代替元做天下共主。

等到朱棣上台后,还是执行了父亲朱元璋的各项国策。海禁和朝贡是大明的两条腿,外贸又在朝贡体系中,为征服天下和财政收入,朱棣才大手笔的让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朱棣登基第三年,让自己的亲信,郑和下西洋。

郑和,大家都知道他是太监,其实他出生在云南,祖上是元朝的贵族,跟随成吉思汗四处征战,当了云南行政平章,整个家族就在此定居。

战乱中,和家人失散,还是孩子的郑和被俘,他被送到了南京,之后被分配到燕王府。

郑和伶俐聪明,得到朱棣的喜欢。

郑和在燕王府,可以自由的学习文化,燕王府上的书籍随便看,还有高人姚广孝的指导。

正是这段时间学习,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也为下西洋做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郑和的船队是有军队保驾护航的,他走到哪里,那些东亚小国家就被纳入了朝贡体系,再说朝贡也是这些小国千年来的惯例。

藩属国遇到事情就会求助宗主国,安南国内出事,老国王的子孙跑去明朝求助,经过多次的战争,安南被拿下,朱棣恩威并重,天下共主做的明明白白。

军事走出国门之后,贸易外循环也通畅起来了。

根据《明会典》记录,郑和船上带去的物品,都是大明十分普通的物品,成本也是很低的,比如青花白瓷盘,在大明十几文成本,到南洋能卖500贯。

在苏门答剌国,100斤胡椒只值1两白银,带回明朝,每斤能卖10两至20两。彼此差价都在千倍以上,这个生意只赚不赔。

这样看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整合贸易线路,增加明朝财政收入,宣扬大明国威,扩大朝贡体系。

归结到具体的就两个字,赚钱。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做了那么多大事情,每一样都要花钱。

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 始建十三陵;五征漠北 ,远征越南,修缮长城 ,疏通南北大运会河, 编撰《永乐大典》.....

工程巨大都是非常花钱,而且同时在进行,历史上也没有几个皇帝,敢这么大手笔的,历史上怕只有秦始皇、隋炀帝。

大明的财政都拿来搞工程了,那老百姓的生活怎们办?

永乐期间: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岁歉,有司往往先发粟振贷,然后以闻。

历史上秦、隋都是短命王朝、原因就是搞大工程,民变四起,最终国家分崩离析。

但朱棣是怎么做到国家平安的呢?

郑和到各个国家,都会做生意,将大明的一些日用品带过去,就可以卖很高的价格,低价采购当地香料、象牙带回大明,再次出售,差价非常大,利润高。

大明在国际贸易中,将东南亚的奇珍异宝都带回大明,进入大明和朱棣的库房。

还有一点,当时的藩属国都接受大明宝钞,郑和用这样不断贬值的纸币,换回大量金银和各种实物。

大明宝钞着东西,想印刷多少就可以印多少,大明不需要担心通货膨胀的问题。

郑和在两边都是高卖低买,明史学家估计郑和七次下西洋,收入黄金72万两,白银1276万两。

到了朱见深做皇帝时,库房还有240万两白银。

明朝通过七下西洋,疏通了海洋贸易线,宣扬了大明军威,并和藩属国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朝贡体系,做成了严州贸易联盟,还在马六甲建立了旧港宣慰司,作为大明海外的领地。

掌握了对外贸易这个财富密码,朱棣才能各种工程齐上马。

这个贸易网络和任何民间资本没有关系,完全由皇帝和朝廷控制,所以大明在前期强大的原因。

民间资本走私

朱棣去世之后,朝廷官员纷纷反对下西洋,认为劳民伤财,还是闭关锁国,自己好好过日子。

听起来官员都是公中体国,事实真相是海外贸易赚取的银子,是皇帝和朝廷的,和士大夫阶层没有关系。

士大夫阶层在政策上要求国家海禁,其实他们私下想自己做海上贸易,毕竟利润丰厚。

郑和带领船队已经清理了沿路的海盗,民间资本自己悄悄的做走私贸易。

明朝的问题恰恰,就是士族意识到了海外贸易的巨大利益,反过来推动海禁,然后自己搞走私,想垄断海上贸易,结果海上贸易的规模迟迟发展不起来,无法借此缓解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矛盾。明朝海禁实际上就是士族想多吃多占。

东南沿海的大家族都参与到走私贸易中,获取丰厚的利润。明中期汪直和沿海几个大家族直接贸易。再由这些大家族将商品分销到各地。

所以明末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是这些士大夫始终是地主阶层的思维,他们不是海洋思维,因此不可能发展起来。

这些都是后话,郑和下西给朝廷带来了巨大利益,收入剧增,百姓未必得到什么实惠,但是大明的国力强大,对子民也是有利的。

1433年随着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在归途去世,下西洋能赚大钱的财富密码也变成了一个谜。

就连出海的航海档案和造船图也被烧毁,大明政府还颁布了禁海令。

中国失去了成为海洋性帝国的可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成了一个秘密。

#郑和下西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南山抱元... 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南山抱元茶农文旅融合项目 中标结果公示 项目名称 淮北...
7岁男孩补课期间不幸从14楼坠... 到8月6日,虽然事情已经过去11天,但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的曾先生和王女士一家人依然处于极度悲痛之中。...
图书馆少儿阅读区情侣躺地搂抱亲... 8月4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一对情侣在长沙岳麓图书馆少儿阅读区亲密躺地搂抱超10分钟,引得不少...
男子向飞机上女友求婚答应后飞机... 当地时间8月2日,土耳其阿达纳省一男子策划了一场浪漫的空中求婚。但在飞机上的女方激动回应“我愿意”后...
最新消息:28℃!暴雨即将抵达... 今天(8月6日)6时48分 武汉市气象台发布 高温橙色预警 预计今天白天 武汉大部分街道(乡镇) 最...
原创 1... 最近,菲律宾和印度在南海进行的首次联合航行,通过大规模的军舰部署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气氛。尽管两国媒...
原创 为... 各位看官大家好,今天咱们继续聊历史人物那些事,在多数人的记忆中,朱元璋或许是一个冷酷无情、凶狠残暴的...
原创 皖... 国共内战,命运迷局 1941年1月,在安徽南部的群山之间,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悄然展开。国民党调集...
原创 天... 天宝年,朝局翻滚背后容易忽视的军权消长 实际上,在眼花缭乱的政治人物背后,唐朝几大劲旅的变迁与消长直...
原创 解... 东汉初期,民不聊生,各地频发起义战争,在这个中原无人统领大局的时期,刘秀以武力进攻的同时也采取政治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