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1年,十七岁的汉顺帝刘保,不得不面对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到底该选谁做自己的正宫娘娘。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如果考虑这个问题,多半会被家长扣上一个早恋的帽子。而且就算是父母开明,允许孩子早恋,那距离国家的法定结婚时间,也还早着呢!所以在现代很多人看来,这本来压根就不应该是什么问题。
但是对于当时的汉顺帝来说,这却是他迫在眉睫的大事。
这事说起来有点复杂。简单来说,汉顺帝当年十岁的时候,就通过发动政变,干掉了之前掌权的外戚阎家,然后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但是汉顺帝登基之后,很多大臣依然觉得他比较年幼,不太认可他的执政能力。
所以,对于汉顺帝来说,在十八岁的时候正式确立皇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他亲政的象征。只有他搞定了自己的后宫,他的皇位才能越来越稳!
但问题就在于,到底该选谁呢?
在东汉之前近百年的时间里,绝大多数的皇帝,基本上都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正常情况下,皇帝的婚事,应该是他爹妈说了算的。虽然东汉的皇帝大多寿命不长,但是太后却很多。所以一般来说,新皇帝选谁做皇后,这事应该是太后决定的。
可是到了汉顺帝这里,汉顺帝显然没法去征求太后的意见。因为当年他十岁的时候,就把太后给解决掉了。
一个十七岁的孩子,面对自己的感情问题,显然肯定会手足无措。而作为皇帝,汉顺帝此时的后宫里面,有不止一个妃子。据史书记载,当时汉顺帝有四个宠爱的妃子,每一个都非常不错。所以此时的汉顺帝,就必须得从这四个妃子当中,挑一个来做皇后。
这该怎么选呢?
当时汉顺帝想了很久,都没想出合适的办法。于是最后,汉顺帝决定听天由命。他决定以抽签的方式,来选择出四个妃子当中的一位,来做自己的皇后。
但是结果,就在汉顺帝刚刚想要抽签的时候,下面的大臣们就得到了消息。然后,下面的大臣,集体开始反对了。
当时为首的一个大臣,名叫胡广。这个胡广带头上书,去反对汉顺帝的抽签想法。他的理由也很简单:选皇后的这种事情,需要看品行和能力。如果真靠抽签来决定,万一选出一个品行不端的皇后,以后出现外戚干政,权臣把持朝政的情况,那就麻烦了。
客观来说,胡广的理由,还真说得过去。但是拿到东汉的历史大背景下,就显得有点可笑了。因为之前东汉不管怎么科学选择,最后还是出了一大堆掌权的外戚!
不过,至少在胡广上书的时候,支持他这个观点的人,还是很多的。所以后来,汉顺帝也只能妥协,选择从品行、能力、家世等诸多方面,来全面进行考察。
而最终,经过这次‘科学考察’之后,汉顺帝的宠妃粱妠,就顺利脱颖而出,战胜了其他三位候选人。于是,不久之后,公元132年正月,梁妠被正式立为皇后。
不过此时汉顺帝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他这种看似很科学的选择方法,最后选出来的,却偏偏是东汉历史上最‘跋扈’的外戚家族。在后来的历史上,梁家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甚至于在汉顺帝去世之后,梁妠的大哥梁冀,为了把持大权,还一度毒死了东汉后面的小皇帝!
所以,汉顺帝的这次科学选择,在后来的史书上,就成了一个笑话。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汉顺帝这边,我们就会发现:这次选择,其实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汉顺帝的这次选择,虽然没给自己选中最佳大舅哥,但确实给自己选对了一个最佳老丈人!
别看后来梁家跋扈的无以复加,但是在汉顺帝活着的时候,梁家的表现,真的极其完美!甚至于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的外戚当中,都算是排名前十的‘好外戚’。
而且当时不光汉顺帝是这么认为的,就连下面的那些大臣,以及很多刘氏宗亲,也都是这么认为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公认梁家是最完美的外戚。做事很公道,举荐人才也很得力,在朝堂上从来不争权夺利,不让自己家人占据高位,还努力帮皇帝处理政务!
这样的外戚,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啊!
那一个满朝的公认的优质外戚家族,到底是怎么变成那个后来的‘跋扈世家’呢?在这期间,梁家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在汉顺帝这一朝,梁家会得到大家的集体认可呢?
这就要从一个叫梁商的人说起了。
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毫不客气的说,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这个梁商,都是能排进前十的‘优质皇帝岳父’。
梁商就是那位皇后梁妠的父亲。同时,他也是后来那位跋扈将军梁冀,以及汉桓帝第一任皇后梁女莹的父亲。
据史书记载,梁商生于公元70年。当时还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在位时期。如果锚定历史事件的话,此时的东汉,还处于休养生息阶段,刚刚将反攻匈奴和收复西域,提上日程。
大概要等梁商出生三年之后,班超才会出使西域,然后上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好戏。
但是对于童年时代的梁商来说,东汉的蒸蒸日上,此时对他却没什么意义。史书上对于梁商早年的经历,基本没有记载。但是如果结合其他人的故事,我们大致能推算出,梁商出生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在越南那边出生的!
这事说起来有点复杂。简单来说,大概在梁商出生九年之前,他爷爷的大哥,犯了点事,结果导致全家被流放了。
对于梁家这位大爷,当年到底犯了什么事,史书上只是记载为‘悬飞书诽谤’这么几个字。具体到底诽谤了什么,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要知道,当年梁商的太爷爷梁统,作为东汉开国时期的河西派二号人物,在东汉开国初期地位极高!而后来这位梁家大爷,更是娶了刘秀的大女儿,成了汉明帝的姐夫。很难想象,皇帝的姐夫,到底诽谤了什么事,才会导致自己被杀,然后全家被流放到越南!
对此,后世很多人认为,当时这位梁家大爷,很有可能是阴谋联合其他刘姓王爷,造反篡位。但是因为还没正式行动,就被发现了。然后汉明帝出于皇家颜面,刻意掩盖了这件事,所以最后才弄出这样一个处理结果。
反正不管怎么样,在梁商出生之前,梁家已经被全家流放越南,近十年之久!
直到汉明帝在位后期,大概也就是梁商出生前后,汉明帝考虑到自己姐姐,此时也还流放在越南那边,这才赦免了梁家,允许梁家返回京城。
这事照理来说,和梁商没啥关系。而且在梁商很小的时候,事情就已经基本结束了。但实际上,这件事对于梁商的人生,其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之前在东汉初期的时候,梁家极度得势。当时梁家的很多后辈,也非常骄狂,所以才发生了当年梁家大爷的事情。而经过这十年流放之后,梁家这些后辈,尤其是梁商爷爷和父亲这一代人,终于感受到人生的起伏,此后做事开始越发小心。
这直接导致,自从梁商懂事开始,家里就一直教育他,让他小心谨慎行事,千万别再惹祸。万一再惹出点什么事,说不定就直接全家被杀了!
这种教育,直接决定了梁商此后一生的性格。
如果说,当年梁商的爷爷梁统,在乱世当中投靠刘秀,算是梁家的第一次‘起’。那么当年梁家大爷的事情,导致梁家全家被流放,这就是梁家的第一次‘落’。
而接下来,在经过了第一次起落之后,梁商逐渐长大,梁家的情况也开始越来越好。当初那位梁家大爷,虽然犯了事被逼自尽了,但毕竟娶了刘秀的女儿。而梁家被赦免之后,这位长公主就收养了梁商的一个姑姑。
再之后,大概在梁商七岁那年,这位长公主动用了自己的各种关系,最后把梁商的这个姑姑,送进了宫里,做了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的妃子。
更巧的是,后来没过多久,梁商的这个姑姑,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汉和帝刘肇。
随着梁家被赦免,梁商这个姑姑入宫,并且生下皇子,这应该算是梁家的第二次‘起’。而梁商的童年时代,就亲眼见证了梁家第二次起的过程。
但问题在于,谁都没想到的是,这事后来反倒给梁家招来了大祸。因为当时作为皇后的窦氏,没有儿子。所以后来,窦皇后就找了个机会,毒死了梁商的这个姑姑,并且把刘肇过继到了自己膝下抚养。
与此同时,为了打断梁家和刘肇的联系,此后的很多年里,窦皇后一直在极力打压梁家。这导致好不容易复兴的梁家,再次被打落下去了。
这一次衰落,算是梁家的第二次‘落’。
这一次落的过程,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里,有了之前的经验,梁家做事更加小心,生怕被人家抓到把柄。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是慎之又慎,生怕自家孩子在外面惹祸。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梁商长大了。
然后,大概在梁商23岁那年,梁家终于再次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汉和帝,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然后忽然发动政变,干翻了整个窦家。而窦家被干翻之后,梁家作为汉和帝生母的家族,自然就被迅速提拔重用了起来。
这一次,算是梁家的第三次‘起’。
赶上了这个风口,年轻的梁商,自然也同时起飞了。当时刚刚二十出头的梁商,直接被火速提拔为郎中,后来又被提拔为黄门侍郎。
但是对于梁商这种火箭式的提拔,当时满朝文武,都没谁提出质疑。因为梁商和汉和帝的关系,实在是太亲近了。从亲戚关系上来说,汉和帝是梁商姑姑家的儿子,也就是梁商的表弟。这个关系,就像当年王莽和汉成帝一样!
有这么近的亲戚关系,梁商就算被提拔的位置再高,也丝毫不为过了。
靠着这层亲戚关系,原本梁家以后的荣华富贵,肯定是稳了。只要他家以后不造反,肯定是要啥有啥。这一点,估计梁商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
但结果,这种顶级外戚的好日子,这一次梁商只享受了十几年而已。
公元106年,梁商的那位皇帝表弟,汉和帝刘肇,忽然去世了!而且,刘肇去世后,还很快绝嗣了!
这一年,梁商37岁。
汉和帝的去世以及绝嗣,这对梁家来说,绝对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在这之后,梁家和后来的东汉皇帝,就没血缘关系了!而没有血缘关系,就意味着他家这个外戚头衔,名存实亡,没有任何价值!
就这样,从汉和帝去世开始,梁家进入了第三次‘落’的阶段。
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东汉先后经历了邓绥和汉安帝掌权。在这段时间里,梁家因为和汉安帝没啥血缘关系,所以很快就开始靠边站了。连带着梁商的仕途,也基本到头,再也无法存进。
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26年。
在这一年之前,汉安帝去世了,然后他的儿子汉顺帝登基了。同时,也就是在这一年左右,梁商的父亲梁雍去世。而在父亲去世之后,梁商正式袭爵,继承了他家‘乘氏县侯’的爵位。
这一年,梁商57岁!
此时的梁商,已经见证了梁家的三起三落。这种人生的巨大起复,让他逐渐领悟了一个家族,传承下去的‘至高奥义’。
请问,在东汉时期,一个家族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获得足够高的权力和地位,而且还能尽量安全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外戚,尽量保持和老刘家的近亲关系!而且,做人别太张扬,没事别惹事,尽量夹着尾巴做人!
在领悟了这个奥义之后,梁商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于是,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开始带着梁家,再次起飞了。
在梁商的运作之下,两年之后,公元128年,他的妹妹和女儿,直接被送入了皇宫,做了汉顺帝的妃子。虽然梁商此时年龄比较大,但他的妹妹和女儿,年龄此时都比较小,也就十几岁的样子。
而随着梁家的两个女子入宫,梁商也瞬间得到重用,很快被提拔为侍中、屯骑校尉。
这就是汉顺帝选择梁家之前,梁家的大致情况。
梁商的个人经历,似乎和后面汉顺帝一朝的主线剧情,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说明白梁商的故事,我们就很难理解梁家后来的真实情况。
因为在汉顺帝这一朝,梁家真正的核心人物,既不是后来做皇后的梁妠,也不是那个跋扈将军梁冀。
而是这位老丈人梁商。
因为早年的那些经历,梁商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而且明白低调做人的重要。所以再被汉顺帝重用之后,他没有任何嚣张跋扈的行为,做事反倒是更加小心谨慎!严格约束梁家的后人,生怕给梁家招来任何麻烦。
同时,此时的梁商,也盯上了一个最重要的目标,那就是皇后的位置。
梁商很清楚,只有梁家的女子成为皇后,梁家才能真正安全。
所以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梁商开始在暗中竭尽全力,去进行各种活动。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后来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胡广的那次上书,背后绝对有梁商的原因。
因为如果按抽签来选,梁妠真未必能被选中。但是如果考家世,考个人品行,梁家可就有优势了。而且,相比其他几个妃子,梁家在这方面,显然优势极大。
总之,在梁家全家的努力之下,公元132年,梁妠正式被立为了皇后。
从这时候开始,梁家终于再次成为了当朝外戚。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十年里,梁家的地位,肯定是稳了。
但此时的梁商,却难得的保持了清醒。他既没有去凭借外戚的身份,去结党营私。也没有借助皇帝老丈人的身份,去贪污受贿。
相反,此时的梁商,开始选择了‘退’。
此后的几年里,梁商先后做了四件事。而第一件事,就是以退为进,博得汉顺帝的认可。
公元133年,也就是粱妠被正式立为皇后一年之后。汉顺帝下令,要封梁商的大儿子梁冀为襄邑侯。但是对于汉顺帝的封赏,梁商却主动表示了拒绝,认为自己儿子没啥贡献,不配获得这么高的爵位。
然后,公元134年,汉顺帝又提出,要任命梁商为大将军。但是这一次,梁商依然想拒绝。甚至于为了拒绝,梁商还称病不朝,直接连班都不上了。
直到一年之后,公元135年,汉顺帝强行下旨,让人把圣旨直接送到了梁商家里。梁商避无可避,这才不得不选择,接受了汉顺帝的任命。
就这样,寻常人梦寐以求的大将军宝座,梁商不费吹灰之力,甚至还主动拒绝了几次,最后还是落到了梁商的手里。
我们有理由相信,梁商这么做,其实就是以退为进。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因为汉顺帝本人比较特殊,他没有母亲家族可以依靠。而东汉的体制,又导致皇帝必须要扶持一个外戚家族,这样自己的皇位才能坐的稳。
所以,梁家被扶持起来,其实是汉顺帝的唯一选择。
但区别就在于,如果梁商自己去要,或者梁商第一次就接受了汉顺帝的封赏,所有人都会瞧不起梁家。但是在三番五次拒绝之后,汉顺帝和满朝文武,都开始对梁家侧目,认为梁家是真的高风亮节!
尤其是汉顺帝,如果说,之前汉顺帝提拔梁家,是迫于形势。那么在梁商几次谦让之后,汉顺帝就打心眼里认可了梁家。
不得不说,有时候以退为进,真的是一种智慧。
而当上了大将军之后,梁商则是继续保持了自己的作风。此时的梁商,没有提拔任何梁家的后人,反倒是大力提拔士族官员。在他的提拔和引荐之下,巨览、陈龟、李固、周举等士族年轻人,全部被推选出来,顺利入朝为官。
提拔引荐士族官员,这就是梁商做的第二件事。而这件事,则可以概括为拉拢士族。
这个举动,看似是在损害外戚集团的利益,壮大士族集团的声势。但实际上,梁商的这个选择,却让梁家得到了整个士族集团的认可。
一时之间,朝野上下,无数地方士族,都开始纷纷为梁家叫好。所有人都认为,梁商是真正的国之贤辅。
而在举荐贤臣的同时,梁商还做了第三件事,那就是拉拢宦官集团。
外戚和宦官,在东汉中后期的历史上,一直长时间相互对立。但是唯独到了梁商这里,出现了例外。
在梁商的拉拢下,很快,一大堆的正直的宦官,纷纷和梁商交好,开始为梁家说话。不过这里多说一句,在挑选宦官交好的时候,梁家是要看人品的。对于那些好的宦官,梁商愿意尽力交往。但是对于那些品质恶劣,贪赃枉法的宦官,梁商的是反对的。
所以后来,那些被梁商反对的宦官,就集体跑到汉顺帝面前,去告汉顺帝的黑状。可是查了一圈之后,大家愣是没翻出梁商半点黑料。反倒是诬告他的那些宦官,被查出了一大堆烂事,最后只能纷纷下马。
顺便说一句,在梁商交好扶持的宦官里面,有一个宦官叫曹腾。后来曹腾有一个养子叫曹嵩,曹嵩有个儿子叫曹操。
如果不是因为梁商扶持,后来曹家能否顺利起兵,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最关键的是,梁商在世的时候,还曾经多次拿出梁家的自家粮食,拉到京城这边赈济灾民。每逢荒年,梁家都会竭尽全力,帮助灾民共度时艰。但关键就在于,每次梁家赈济灾民的时候,从来都不报自己家的名号,而是打着朝廷的名号!
这种行为,基本上就是后世的‘做好事不留名’。
而对于梁家的这种作为,身为皇帝的汉顺帝,显然会很满意。因为梁家帮他解决了问题,但是又不刁买人心。同时,百姓们对于梁家的观感,也会越来越好!
总之,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皇帝、宦官、士族、平民,全都被梁商给摆平了。大家一致认为,梁商是真正的济世贤臣!他做大将军,绝对是实至名归!
在东汉的几大外戚当中,能够让达成这个成就的,好像也就只有梁商一人了。相比之下,当年同样做大将军的邓骘,没能摆平皇帝。勒石燕然的窦宪,则是几股力量一个都没能摆平。
除了在朝堂内部得人心之外,在处理政务方面,梁商一样展现出了非常过人的智慧。
据史书记载,公元140年,南匈奴的句龙王发动了叛乱,袭扰东汉边境。面对南匈奴的叛乱,当时东汉高层很多人,都强烈要求,派兵前去镇压。但是唯独梁商力排众议,主张以招抚为主。
而在力排众议的同时,梁商秉承的不是投降主义,而是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在提出这个方案的同时,梁商第一时间联系了镇守北方的将军马续,给他出了一个完整的招抚思路。后来,马续按照这个思路来执行,果然很快解决了匈奴的叛乱。而那些叛军,也被东汉逐渐解决掉了。
相反,在西线的羌族战场上,这期间羌族发动了叛乱。梁商认为,应该用年轻的将军宋汉,但是汉顺帝却坚持用老将马贤。而最后的结果证明,又是梁商正确。马贤到了前线之后,果然大败而回。
一个能够搞好内部关系,几乎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而且在朝堂上,干活的能力还很强,还愿意努力干活,不贪不占,从来也不让自己的皇帝女婿为难……这样的岳父,显然是所有的皇帝,都梦寐以求的!
所以,随着汉顺帝在位时间越来越长,他对梁家就越来越满意。不管是梁妠这个正宫皇后,还是梁商这个老丈人,都让汉顺帝特别放心!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几年之后,等到汉顺帝去世的时候,他才会选择将自己的所有身后之事,托付给梁家。
就这样,公元141年,梁商以72岁的高龄,在家里去世。
在梁商临死之前,梁商还曾经明确表示,自己应该薄葬,不要给任何人增加负担。但对于他的这个遗言,汉顺帝却难得违背了一次。因为汉顺帝实在太感谢自己这个老丈人,所以在梁商死后,汉顺帝不但给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还亲自给他送葬出城,目送他离去。
这就是梁商的一生。
梁商去世之后,大概只过了三年时间,汉顺帝就同样去世了。因为梁商生前做得实在是太好了,所以汉顺帝去世之前,才会托孤于梁家,让那位皇后梁妠辅政。
可以说说,梁家后来滔天的权势,大半都是梁商搞定的。而在梁商去世的时候,东汉举国上下,也都觉得梁家是真正‘好外戚’。
那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外戚家族,到底是怎么变成后来的‘跋扈梁家’呢?
这就要说到梁商生前的疏漏了。
严格来说,梁家后来的跋扈行径,真的和梁商没有半点关系。而且,如果梁商寿命能再长一点,梁家后来多半是可以善终的,后来也不会跋扈到毒杀皇帝。
但如果非要往梁商这边找原因的话,那就只能说,是梁商在世的时候,他有三个疏漏。
第一个疏漏,就是梁商没想到,后来梁妠没有儿子。而梁妠的养子,后来同样早早夭折。这就意味着,梁家和后来的东汉皇帝,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当然,相对来说,这个疏漏,后来梁家其实还是有机会弥补的。因为此后梁家只要再嫁一个女子进宫,再做下一位皇后就可以了。
而后来的梁家,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相比之下,后面两个疏漏,就没法弥补了。
梁商的第二个疏漏,叫做教子无方。
可能是因为梁商结婚生孩子比较晚,导致他的几个子女,都没经历过梁家的衰落,或者感触不深。所以在梁家的后辈子孙当中,大多数人都觉得,梁家的权势是天生的。
这其中,最要命的一个,就是梁商的大儿子梁冀。据史书记载,梁冀才学极差,能力极差。和他爹相比,梁冀的政治智慧,差了一大截!除了作威作福,拉帮结派之外,根本没有做大将军的能力。
而梁商的第三个疏漏,则是没给梁冀找一个好媳妇。
据史书记载,梁冀娶了一个叫孙寿的媳妇。这个媳妇,后来借着梁家的权势,大肆提拔自己娘家人。这直接导致,后来梁冀被她怂恿,做了很多嚣张跋扈的事情。而这个结果,也直接导致,后来梁家再也不可能平稳退下来了。
当然,那是后来梁冀那一代人的故事了。
总之,历史上真实的梁商,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大臣。虽然他儿子后来嚣张跋扈,但他本人,确实很不错,要不然汉顺帝也不可能那么信任梁家。
但梁商千算万算都没想到,他一生的努力,甚至是梁家几代人的努力,后来会被自己儿子的嚣张跋扈,彻底断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