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跌宕剧情中,魏延的悲惨结局仿佛是诸葛亮智谋深处的一枚棋子,被巧妙地嵌入历史的棋盘。当魏延野心勃勃地起兵谋反时,马岱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机敏,与他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杨仪的进攻。在这紧要关头,杨仪打开了诸葛亮遗留下的锦囊,那里面藏着的不仅是策略,更是对魏延命运的无情判决。
按照锦囊的指引,杨仪设下了一个看似诱人的陷阱,诱使魏延狂妄地连喊三声“谁敢杀我”,并承诺将汉中城池作为奖赏。魏延在得意忘形之中,未曾察觉到这背后的阴谋,他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却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绝响。
就在魏延高声呼喊“谁敢杀我”之时,马岱的身影如同幽灵般出现在他身后,冷冷地吐出了那句决定性的回应:“吾敢杀汝。”紧接着,刀光一闪,魏延这位昔日的勇猛将领便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的生命就此终结。
诸葛亮选择马岱来执行这一任务,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马岱武艺高强,曾在与魏延的交锋中展现出不凡的实力和智谋。其次,他智谋出众,能够轻易地化解魏延的试探,赢得其信任,从而出其不意地完成任务。最后,马岱作为边缘化的人物,与魏延有着共同的语言和经历,这使得他更容易执行诸葛亮的命令。
然而,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在历史事实中,诸葛亮的布局并未具体到魏延会死于谁手。他指定蒋琬为继承人,并周密地安排了蜀军的撤退计划,其中魏延被安排负责断后。但魏延并未遵从诸葛亮的命令,而是与杨仪争夺军权,最终落入了诸葛亮预设的陷阱。
实际上,导致魏延死亡的关键人物是费祎。费祎与魏延关系亲密,但他却背叛了魏延,将魏延的意图泄露给了其他人。这使得魏延在军中失去了支持,其中可能就包括马岱。在一场激烈的冲突后,魏延大败而逃,最终被杨仪派马岱追杀并灭其三族。而杨仪也因未得到诸葛亮的继承权而心怀不满,不久便被费祎出卖并被逼自杀。
因此,在历史上,魏延的死是诸葛亮布局的结果,也是他未能成为继承人的必然命运。战斗结束后,杀死魏延的可能是任何人,但恰好是杨仪派了马岱去追杀他,使得马岱成为了终结魏延生命的人。这一悲剧性的结局不仅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