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唐诗,短短28字,写尽人间春景
待度过斜风冷雨,春暖近在眼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三月,春天的脚步近了,春水漂白了清风寒凉的记忆。
想要尽情拥抱春天,可是,做些什么好呢?
古人早就给了我们答案,他们把春天过得多姿多彩,忙碌而充实,让现代人自愧不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作于公元823年的早春,当时韩愈56岁,刚当上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心情大好。
此诗是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他和韩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年龄差不多,经常在一起吟诗、游玩。
早春时节,韩愈约张籍去踏青,但是张籍不是说自己年纪大了,就是说忙,不愿意出去,非得待在家里做个宅男。
韩愈没办法,只好写了这首描写春景的诗,希望借此打动张籍:
皇城的街道笼罩在溟蒙的细雨之中,像抹上了一层酥油似的光润。远远望去,草地已经透出一派朦胧的绿影。当你走近时,却又消失不见了。
一年一度的春天当中,这该是最美妙的时节,比起那满京城杨柳吐芽飘絮的日子,真不知要好上多少呢!
春天的景色无疑是美好的,但对于写诗的人来说,却又每每感到为难,正因为春天太引人注目,歌咏它的诗太多,再要写出新意实在不容易。
于是,不肯向平庸和雷同低头的诗人,便竭力向深处、细处搜求。
韩愈这首诗,就是把春天再加以细致的划分,并试图用抬高早春,贬低仲春的办法来达到出新的效果。
本来,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不过由于有“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绝妙好句“压阵”,他显然获得了成功。
这一千秋隽句,堪称全诗的眼目与灵魂,早春的妙处,就在这一远一近,一淡一疏之间。
即使是高明的水墨画家,恐怕此时也难以用传神之笔描摹其神,可韩愈却做到了,一句之间,兼摄远近,于空处传神,写出了早春的诗意形象,以及心灵的微妙感受,清新秀雅,颇具神韵。
除了这句之外,其他三句也是可圈可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中描写早春丝雨纷纷,像酥油那般细腻,滋润着长安的大街小巷。
刚刚萌发的春草远远望去,碧绿碧绿,连成一片,走近再看,那碧绿反而消失了。
诗中“润如酥”一比,使人联想到“春雨贵如油”一说,不但让人感到湿润、舒适,也易引发联想春雨异常珍贵。
这和杜甫笔下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如果诗人写“天街小雨润如油”,那就油腻了,美感也全无了。因此这个“酥”,既是酥油的意思,也有一种酥酥之感。
诗中“最是”一赞,把“一年之计在于春”又推进了一层,那是说一春之计在于“早”——早春的小雨和早春的草色。
诗中“绝胜”一比,把皇都(唐代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满城烟柳比下去了,把贺知章的“万条垂下绿丝绦”比下去了,把韩翃的“寒食东风御柳斜”比下去了,把王维的“柳绿更带朝烟”也比下去了。
若是把三、四两句的首字连起来,那就是“最绝”。
这早春景色在韩愈看来,完全配得上这二字。
他的好友张籍读了这诗,定是恍如自己就行走在这春景里,行走在诗人的身边。春雨这般珍贵,好友之间的情谊也是这般珍贵啊!
从诗词内容来说,这首诗不算新鲜,毕竟,我们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倒背如流了,但是时光流逝,岁月带给了我们沉淀,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与艰辛,重新再读这首诗,如果能为你带去片刻的精神享受,我想,这也是我们阅读诗词的意义之一了。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领略唐诗宋词的极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