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提问者将必然性和偶然性浑为了一坛,认为如果这个词可以对一个君王任意使用。我们先来说说当时最著名的三个政治学说,儒家、法家和墨家,以及汉武帝为什么会选中儒家。
诸子百家兴起于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俗话说不乱不治,有人将天下搞乱,就有人要重新恢复秩序。天下之所以会乱,就是因为当时旧的制度已经逐渐解体,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等,所以也正是新制度要建立的时期。此时的诸子百家都是政治流派,教导君王如何去建立秩序,治理国家。我们现在要分析百家,决不能当做一种文化现象,而要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这些人提倡自己的理论,他们要达到的目的。
百家的思想各式各样,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就量其中最有性的四种。
儒家提倡仁义,提出国君要以仁义之心来对待百姓,同时提倡百姓和臣子要忠于君主,提倡士大夫要有所作为,提三尺剑为国家效力;
法家提倡法制,建立一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法规,君主集中全国的权力,带领全国百姓共同发展;
道家强调无为,认为天下就是被那些想有作为的人捣乱的,所以要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自由发展,才能天下太平。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意思就是要平等得爱每个人,互相之间不要攻击。墨家的主张有些理想化,很像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比较相朴一味求公平的思想。
这四种思想中,最不受待见的就是墨家思想,因为墨家不但倡导兼爱非攻,还亲自实践,墨子建立了巨子制度,要求子弟们在教派内部分出等级,还发明了各种机械,甚至可以出兵打仗。这俨然就是个黑社会,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容许墨家的势力太过庞大。所以,君主在借鉴治国之论时,首先把墨家去掉了。到东汉三国时,墨家已经没多少弟子,名存实亡了。
随着时代的不同,儒、法、道经历很复杂的发展。
秦国完全采用法家思想进行变法强国,我们知道的商鞅变法就是其中的代表。秦国强大以后,当然要更进一步征用法家人士,李斯就是后期的代表。法家的优势非常明显,一切要求效率,将阻碍效率的一切因素都除去,结果秦朝后来变成了一辆只有油门,没有方向和刹车的跑车,不顾一切地冲向了万丈深渊。
到了西汉建立时,国家经历了长年战争,疲惫不堪。西汉统治者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认为秦国之所以二世而亡,就是因为管事管得太多了,以至于老百姓纷纷起来造反。所以,从刘邦到汉景帝刘启,都采用了道家的学说来治国,中心就在于无为而治。
到了武帝时期,西汉国家逐渐强盛,仓库的粮食堆得吃不完。这个时候,再实行道家学说就不合时宜了。因为国家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包括对外匈奴问题,对内地豪强势力扩张问题等等。要有所作为,就要用到儒家学说了。所以,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理论,实行独尊儒术的思想,上到国家政策,下到百姓日常生活,都采用儒家学说中的伦理观念得以规范。同时鼓励国家的每个人为国效忠,去有一番作为。如果这时,有人向汉武帝提出墨家常说,那武帝一定认为这人想模仿黑社会,鼓励地方豪族发展,肯定连弄死他的心都有了。
所以,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尊崇儒家是一个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