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发生蝗灾时,老百姓为何不吃蝗虫充饥?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创始人
2025-08-06 02:03:14
0

古代发生蝗灾时,老百姓为何不吃蝗虫充饥?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蝗虫,是古代人的噩梦,大发生时,所经之处除了把庄稼吃光外,连屋上茅草、牛羊身上的兽毛都被吃光,继而产生大饥荒,让百姓民不聊生。比较讽刺的是,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有些地方的还会选择吃蝗虫该改善口味。其实中国的古代人早就知道蝗虫可以吃,但是他们为什么宁愿吃树皮,也不吃蝗虫呢?

蝗虫是危害庄稼的大害虫,它主要吃稻子、麦子、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庄稼吃光了,它还吃别的东西,是一群贪吃的坏家伙。

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一层外骨骼,像是披了一身坚硬的盔甲,不怕风吹日晒,又能保护身体内部的器官。它的头上长着一对有嗅觉的触角,细得像两根丝一样。头的两边有一双很大的复眼,由很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能够看见远处的东西。另外,它的触角旁边还有3个单眼,能分辨出方向和光线的强弱。蝗虫长着一只大嘴巴,能咬断庄稼。它有两对健壮的翅膀,飞得特别快;它有一对特别发达的后足,蹦得特别远。

早在9000年以前,蝗虫就开始危害人类。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石碑上,就已经刻有蝗虫的记录。我国最早记载的蝗灾,发生在公元前707年的周朝时期。两千多年以来,我国有史记裁的蝗灾就达800多次。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烹饪水平的不断提高,蝗虫早就成了人们饭桌上的食物,抛开别的不谈,仅从营养价值来说,蝗虫富含高蛋白,肉质鲜嫩,味道和虾有一点相像,中国的香港人就把蝗虫叫做“飞虾”。

而且,我国古代的人们早就知道蝗虫可以吃,甚至能治病。《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用砂糖和服,治小儿惊风。除此之外,油炸蚂蚱、烤蚂蚱也是不少地方的名菜,味道不输给肉类。

那么古代人为何不吃蚂蚱呢?既可以解决害虫的问题,还可以每餐几顿。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白居易的《捕蝗——刺长吏也》说起,这首诗写道: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蝗虽死百蝗来,岂将人力胜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对于蝗灾,自古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蝗虫是神虫,是上天对人的惩罚,打不得,只能通过祭天祭神,祈祷上天退蝗;

一种认为蝗灾是可以用人力加以扑灭的,而且必须动员全力加以扑灭,救灾救民。

据史载,唐德宗兴元元年(784)“蝗,大饥,道殣相望”。路上饿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白居易这首诗批评河南长吏课人捕蝗,认为蝗灾是阴阳失调所致,而且认为“一蝗虽死百蝗来,岂将人力胜天灾”。说明当时的大多数人都深深陷入天人感应论的泥潭之中,认为蝗灾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否则会受到进一步的惩罚。这是一种唯心论,是错误的。

从蝗虫生态学角度看,蝗虫是喜温暖干燥环境的昆虫,它必须把卵产在比较高爽坚实的干土层中,如河湖滩岸、田埂道路(古时为土路)两旁等处。第二年蝗卵孵化时如果雨涝把产卵地淹没,蝗卵被闷死,蝗虫发生就少;如果天气干旱,蝗卵全部孵化,蝗虫便会大发生,甚至暴发成灾,如果秋季继续干旱,还可爆发第二代蝗灾——秋蝗危害。

也就是说,蝗灾主要与天气变化有关,干旱有利于蝗虫发生,史籍中也都是把“旱、蝗”二字连在一起记载的。兵荒马乱的年代,抛荒严重,加剧了蝗灾的发生。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注意分析实际情况的人就相信了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等唯心论思想。

本诗最后“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万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也是很大的误区。事实是当年唐太宗是支持治蝗的。

传说他当众生吞一只活蝗,说蝗虫“可食我脏腑,毋食民稼穑”。后来宰相姚崇说服唐明皇捕蝗,遭黄门监卢怀慎阻止和反对,说:“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

姚崇驳斥说:“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结果捕蝗十四万石,虫口夺粮,使民众免于饥荒。这些事,白居易应该都是知道的。不过因为他的名声太大,对后世的影响也大,近人在注释这首诗时还说“见解甚深”,可见流毒之深。

这也就是古代老百姓为何不抓蝗虫充饥的原因,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做不到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陶土与指尖的舞蹈!“小手塑齐风... 大众网记者 孙莹 通讯员 李敏 淄博报道 8月2日,兆霞陶瓷陶艺体验——“小手塑齐风·亲子陶艺比赛”...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的波澜壮阔中,若要探寻哪位角色之死最令人扼腕叹息,莫过于那智勇双全、忠义两全之典范——...
原创 刘... 钟会的北伐与蜀汉的危机 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的天空笼罩着战争的阴云。长安城内,魏将钟会正密集整...
沉香历史追溯:从汉初至隋唐的奢... 让我们一同追溯沉香那悠久而迷人的历史。自汉初起,沉香便深受上层阶级的青睐,直至隋唐更是迎来了使用的巅...
原创 千... 魏延:被误解的蜀汉忠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因种种原因被误解,甚至被贴上莫须有的标签。蜀汉的魏延...
原创 7... 前言: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他一生最大得意之事,便是在辛亥革命期间逼迫溥仪退位,自己则披着...
原创 左... 左宗棠离世之时,福建遭受着台风的袭击,暴雨倾盆而下,仿佛天地为他的离去哭泣。在1885年7月27日(...
【青年夜校】“陶艺手作体验”活... 8 月 2 日、3 日晚,徽州古城艺景陶艺工作室灯火通明,团县委在此举办的两场青年夜校沉浸式陶艺手作...
原创 李... 李时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河北任丘人,他的父亲叫作李蓕,是进士出身,做过莱州知府。李时本人于弘...
原创 都...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许多朋友都对东汉末年的那段历史感兴趣,提起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