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春申君何以“战国四公子”
创始人
2025-08-05 21:32:22
0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春申君,名歇,姓黄氏,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曾任楚国令尹,是“战国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

千百年前,列国纷争群雄逐鹿,百家争鸣人才辈出,为何没有皇室血统的黄歇却能与君王后代同称“公子”?他的一生扮演着哪些“角色”?有着哪些传奇色彩?

潢川沿河景观带春申君雕像

(来源:潢川县委宣传部)

他是一名能言善辩的“说客”,游学六年,博闻强识,在楚国危难之际,奋笔疾书,上书秦王力劝罢兵,是历史上外交救国的一次天才之举。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曾评价说:“黄歇辩智,权略秦、楚。”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任用所向披靡的战神白起,进攻楚国,在秦军锐利攻势下,楚国溃不成军,楚国的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和竟陵(今湖北潜江)被相继攻破。楚顷襄王也被迫逃出都城,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

丢失郢都后的楚顷襄王懊悔不已,痛定思痛,决定从赵国请回并重用庄辛。公元前276年,庄辛重新夺回淮北之地。秦昭襄王又命令大将白起率军与韩、魏军队共同攻打楚国,形势岌岌可危。当时楚国国力衰弱,三国军队联合攻楚,楚国无力抵抗,亡国在即。楚顷襄王此时急于向秦国求和,急需一位能言善辩之人出使秦国,此人乃黄歇。

黄歇赶在战争爆发前到达秦都咸阳,可该如何劝解秦昭襄王罢兵呢?在一番冥思苦想后,黄歇用毕生所学向秦昭襄王写了一封劝谏信,这便是著名的《上秦昭王书》。

他在信中写道:“秦、楚是当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大王伐楚,无疑是两虎相争,各有所伤,韩、赵、魏、齐等国家得渔翁之利。诗经上也说:‘大军不宜长途跋涉,去攻打远方的国家。’楚国远离秦国,应该友好相处,韩、魏是秦国的近邻,那才是最危险的敌人。使臣以为,大王不如与楚交好,共同对付其他国家,如此定能割断其他各国之间的联系,分而治之,各个击破。这样,您的统一大业,还愁不能实现吗?”

黄歇通过引经据典,既分析形势、陈述利弊,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政治、军事、地理等方面准确分析了秦国的国情,最终说服了秦昭襄王,秦楚盟约结为友好国家。

志在统一六国的秦国,东出自然不会戛然而止,能言善辩终究也只能平安一时。这时,黄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悄然进入楚国政坛,开始实践报国之志。

他是一名智勇双全的“谋士”,追随太子质秦,设计助太子金蝉脱壳回国登基,用自己的忠与义、智与勇,生动诠释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慷慨赴国难,誓死忽如归”“谋士以身入局,举棋胜天半子”。司马迁在《史记》——《七十列传·春申君列传》中如是记载:“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

公元前272年,秦楚结盟后,楚国作为弱势一方,被迫把太子熊完送到秦国咸阳当人质,为了确保太子的安危,黄歇主动请缨,随同前往,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人质生涯。

在咸阳,黄歇深思远虑、缜密布局,制造多种机会让太子熊完进入秦国上流社会,结识重要的王公大臣,渐次消弭掉秦昭襄王对太子的戒心。黄歇与太子共赴艰难,相濡以沫,结为莫逆之交。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太子却无法回国。黄歇十分担忧太子熊完就此沉沦影响楚国大局,替太子分析道:“秦国扣留您,是想从您身上得利。您身在异国,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辞世,必定是阳文君的儿子即位。”

太子一时无措,不知如何是好。黄歇说:“您不如跟着使者悄悄离开秦国,让我留下来,以死抵罪。”太子十分感动,听从黄歇的安排,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成功逃离秦国。黄歇留在客馆,以太子熊完生病为由谢绝访客,为太子逃离施延缓之计。

估算着太子已经离开秦国,黄歇才主动向秦昭襄王说出实情。秦昭襄王大发雷霆,但为时已晚。面对黄歇“请赐我一死”的请求,秦昭襄王本想听任黄歇自杀谢罪,关键时刻,秦国丞相范睢站出来劝解道:“大王息怒。太子熊完如果成为楚王,必定会重用黄歇,而黄歇作为臣子,为王牺牲也会留下美名,不如大王您免去黄歇死罪让他回去,他们定会感恩于秦国,同时,这不也能体现大王您的亲善。”秦昭襄王权衡利弊之后,听取了范睢的建议,遂将黄歇放回了楚国。

经此一难,黄歇更懂得了

如要抗秦,唯有合纵;如要兴邦,唯有实干。

他是一名为民善治的“名相”,出任楚国令尹,受封春申君,对内统筹朝政,对外指挥战争,楚国在其治理下重展大国雄风,是安邦定国、富国强兵的典范。苏轼曾这样评价:“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

回国后的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河以北十二县的封地,他深知此时秦国的野心和实力、楚国的羸弱与动乱,为此,他励精图治,效法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大力招揽宾客,各国不远千里前来投奔的人非常之多,其门客高达三千多人,曾一度位居“战国四公子”之首。

然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突然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这时,黄歇主动领兵前往救援赵国,联合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楚、魏、赵三国联军,一举击溃秦国军队,解邯郸之围,保全了赵国,也为楚国创造了难得的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公元前248年,黄歇考虑到“淮北十二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楚国发展举足轻重,主动向楚考烈王提出放弃“淮北十二县”封地,请求改封江东。

上海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示意图

(来源:网络)

“嘟嘟嘟,嘟嘟嘟,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头黄泥浜。”这首流传于黄浦江两岸的歌谣,从古一直唱到今天,讲述的就是黄歇在迁徏到改封之地后,为发展国力,广建都邑,开疆拓土,兴修水利,坚持“疏导为主防洪为辅”的治水理念,主持疏浚娄江、东江、吴淞江“三江”,开浚黄歇浦(今黄浦江),连通太湖、淀山湖和长江出海口,使千里泽国一跃成为万顷良田,楚国国力因此大增,黄歇也被誉为“治水圣手”“楚国之光”。

黄歇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有拜师游学的解惑成长,有游说秦王的一举成名,有助太子离秦的危险时刻,有主持朝政的人生高光,也有“无妄之灾”的“致命邂逅”......

但无论身处何地、官居何位,无论扮演什么“角色”,无论经历多少困难险阻,他都坚定着为国效力、强楚抗秦的理想信念,因为这是他年轻时就在心里种下的一颗“种子”,纯粹而富有力量。

信阳博物馆举行“你好·春申君”博物馆奇妙夜系列活动

(来源:信阳博物馆公众号)

人生的道路始终向前。数千年前,黄歇的“种子”从未停止生长,他一生凭借“无论何时何地都忠君爱国”“面临任何危险都不屈不饶”“肩负什么职责都勇挑重担”的精神,最终将自己的“种子”养育至枝繁叶茂。

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我国的奥运健儿驰骋赛场、奋勇拼搏,最终取得了40金27银24铜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我国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的最好成绩。17岁的全红婵已第二次参加奥运会共获得三枚金牌,大幅刷新最年轻记录;20岁的潘展乐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打破世界记录,斩获两金一铜;34岁的老将李越宏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终于圆梦,获得金牌。他们身处人生的不同阶段,却都实现了人生理想,因为他们始终坚持“我要为国争光”、始终坚信“我能超越自我”、始终坚守“我将永不言弃”,因此,他们的“种子”可以跟黄歇的一样,直冲云霄。

那么,不禁要问,我们心中的“种子”发芽了吗?有“施肥”吗?

来源:信阳宣传

文|胡启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雄安发现两只罕见唐代彩绘龙首 本报记者 韩梅 记者日前从雄安新区获悉,在新落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
原创 芈... 前言 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芈月(即秦宣太后)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政治手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
原创 盘...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和非凡的成就,被后世铭记并传颂。其...
原创 顺... 清朝一共有三大陵墓: 清东陵 清西陵 关外三陵 关外三陵埋葬都是满清入关之前的皇帝、皇后以及妃嫔公主...
原创 北... ###标题:《北魏风云:尔朱荣的铁骑平叛》 ####第一章:乱世之始 在北魏末年,六镇的士兵因不满...
原创 朱...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下令杀了开国元老李善长,李善长说道:“老臣已经70多岁了,还能干什么呢?”朱元璋...
原创 粟... 1984年,粟裕大将病重,一位四野出身的开国元勋不顾身体老迈,坚持去看望粟裕。 同年2月,粟裕去世后...
原创 礼... 文︱陆弃 今天的美国,依然高喊着“自由”“民主”的口号,依然以世界警察自居,似乎在全球事务中无所不能...
原创 皇... 干掉六位帝皇,揭开南朝序幕 大汉王朝一过,就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乱世,而南北朝就是这段乱世的片尾。 ...
原创 大... 1、洪武明军。 洪武明军脱胎于元末农民起义军,在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名将的领导下,这支军队先后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