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诗词经常会提到李广,我想其中是有一些同情在里面的,因为他的运道实在是谈不上好。除去我们知道的他一辈子不能封侯外,他三个儿子的其中两个都死在他前面。
就连第三个儿子,因为他的死亡迁怒于卫青最终被霍去病射杀。汉武帝自然不可能处罚霍去病,但是又过意不去,于是就派人找到了李广的长孙带到身边照顾,这个人就是李陵。
1.将门虎子
老李家不愧是将门世家,
李陵长大后也像他的祖父那样骑射功夫非常了得。
同时李陵由于家族衰落后的经历,也没有其祖父那样的傲慢性格,与周边的人相处非常融洽。
等到李陵年纪大些,汉武帝就安排他进建章宫做了侍中,随侍在身边监督诸骑军,这其实就是当初卫青霍去病的培养路线。
后来汉武帝让他率领八百骑兵探查匈奴,李陵就率领这些士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虽然没有遇到匈奴有所斩获,依然受到了汉武帝的嘉赏,提拔为骑都尉。
此时的匈奴还在蠢蠢欲动,于是汉武帝就任命他率领五千余丹阳郡的士兵驻扎在酒泉、张掖训练士兵,防备匈奴。
2.自请出战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令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打在天山一带的匈奴右贤王。与此同时,汉武帝又召见李陵,
希望他能够作为李广利的副将,负责为大军管理后勤。
李陵自然不想,一来在于他想要立功完成祖父的心愿,二来也有看不起李广利的意思,毕竟李广利的军事能力实在不能看。
于是李陵就向汉武帝请求道,
臣所率领的屯边将士,都是来自荆楚的精兵强将,如果去管理后勤实在是大材小用,不如让臣率领这一队人马进攻另一边分散匈奴兵力,配合李广利将军作战。
汉武帝一听就气得笑了,说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干嘛,说来说去不就是不想做李广利的下属,不愿意配合李广利嘛。既然你敢不听从命令,那就给你上点难度。
于是汉武帝就对李陵生气道,
我现在调拨了很多军队,没有多余的马匹分配给你。
可见汉武帝是明白李广利烂的,只不过李广利毕竟是他的小舅子,还是得多照顾。
李陵不知道是没听出汉武帝的气话,还是听懂了但是就想立功,
他对汉武帝承诺不需要马匹,自己愿意带着五千步兵以少击多,一路杀到单于王庭。
李陵当然也不算是吹牛,毕竟汉朝面对匈奴武器上具有一定优势,而且自己率领的士兵也是精兵强将,不过他却忽视了骑兵针对步兵的天然克制。
汉武帝听完之后赞赏他的勇气,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出战请求,并命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实际上也是做李陵部队的后勤保障。
3.催促进攻
正如李陵看不上李广利一样,路博德也看不上他啊。毕竟路博德以前跟着霍去病混过,还参与平定岭南地区,收复海南,资历很深。
路博德也不愿意为李陵担任后勤防备
,于是上书汉武帝称,现在刚进秋季正是匈奴马肥之时,不是与匈奴开战的好时机,不如等到春天,我再与李陵配合夹攻匈奴,必定能取得胜利。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路博德的建议是一个好建议,但是这个建议的提出发生在李陵与汉武帝顶牛,汉武帝又让路博德担任李陵的助手之后,就让这个建议变了味。
这个时候的
汉武帝当然不会认为汉朝打个手下败将还需要挑时候,所以他就认为是李陵回去冷静下来后又后悔了,不敢找他认罪,就让路博德上书拖延时间。
于是这个建议就被汉武帝搁置了,然后就传诏给路博德,告诉他这一切都是李陵自找的,现在匈奴入侵西河,你赶快去抵抗。
与此同时,汉武帝也传诏给李陵,告诉他必须在九月发兵,然后要越过居延海一路向北,直抵浚稽山的龙勒河侦察敌情,如果没有敌人就去受降城休整,路上的情况随时报告。
诏书的最后汉武帝还让李陵自己解释,他到底与路博德商议了什么,为何路博德会上书拖延时间。
李陵接到汉武帝的诏书催促后,立刻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进入匈奴境内。
4.结束
汉武帝发动的这起与匈奴的作战,一开始就酝酿着极大的危机,这也意味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几率非常大。
从李陵不愿意为李广利作配,路博德不愿意为李陵作配,
可以看出大汉军队内的混乱。没有一个能掌控大局的主将,光靠远在后方的汉武帝遥控指挥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李广利的军事才能从之前的战争中可以轻易得知,但是
汉武帝却任人唯亲,一意孤行强行推李广利上位,也是会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