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本身就具备一种天性,那就是贪婪。不同的是,大多数会用道德,去克制心中的这种欲望,而一小部分人会纵容自己这种欲望,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一旦迈开贪婪的第一步,便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乾隆时期,就曾出现过一位巨贪,一提起巨贪大家第一想到的便是和珅,他被抄家时搜出的财产是大清帝国15年财政收入,真可谓是富可敌国。和珅贪污的钱,的确是大清帝国最多的一位,但他所涉及的范围,影响之深,却比不上这位,他就是王亶望,身为甘肃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一职)身居高位,不为百姓办事,却带着全省官员一起贪污,最终导致全省官员56人被砍头。
王亶望,山西临汾人,其父是江苏巡抚王师,1750年中举,在朝为官,仕途一路高升。其父王师更是深居朝廷要职,清正廉洁。
乾隆时期,甘肃大旱,急需朝廷拨款赈灾,封建社会国天下,便是家天下,让自己掏钱赈灾,乾隆有点舍不得,于是便想出一条妙计叫“捐纳监生”,意思是让甘肃有钱的人捐款充实粮库,做为回报,朝廷会把捐款的人发一个“监生”的身份,别小看这一身份,一旦有了这个身份,就可以直接跳过普通的科举制,可以直接参加殿试,哪怕没中,也可以在朝做官。
为防止买官卖官的事情发生,乾隆决定派遣一位清正廉明的人担任这一要职,最终选定了王亶望,因为其父王师为人清廉,其子王亶望应该也属于清正廉明,毕竟家风清廉,于是王亶望便走马上任。
按照乾隆旨意,捐纳一名“监生”最少需要43石,也就是三吨粮食,而且为防止官员见钱眼开,规定只收粮食,不准捐银子。结果王亶望一上任就把43石,改为55两银子,而且只收银子不收粮食。下面的官员只要把空白的赈灾单放在他面前,他想填多少就是多少。
王亶望在任期间,曾对甘肃所有官员明示过说只要谁“待他好”,多给他银子,他就多给他一些赈灾款额,谁要是“待他平常”呢?那对不起一分没有,就算真有灾也不报,这一规定下来,全省官员立刻争先恐后的来贿赂王亶望,因为自己填的赈灾款越多,自己也能多分钱,何乐而不为。
于是甘肃官场开始流传这样一句话,一千见面,两千留饭,三千射箭,意思是给一千两银子只能跟他见个面,两千两可以留下来在家里吃个饭,三千两就可以陪你吃个饭,射射箭娱乐一下。
最终导致甘肃官员官不为民,百姓民不聊生,于是便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事情越闹越大。最后被乾隆知道,乾隆震怒,带人严查到底,大清律法规定凡贪污一千银子者,就要砍头,经查全甘肃省所有官员没有一人贪污少于1000两银子,这时乾隆犯难,如果全部杀掉,甘肃省就陷入无官在职的局面,慎重考虑后,把贪污的银子从1000两,提高到2万两,整整提高20倍,就这样甘肃全省还有56人。最终这五十六人被全部砍头。
作为此次案例罪魁祸首的王亶望,被抄家时,经查竟然贪污整整30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5亿人民币,如此道德败坏人之,不杀不足以平民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