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政权与南北两方的少数民族都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两段战争记载最早都是起源于东周,北方少数民族的争端结束于清朝,南方少数民族的争端则是结束于建国后三大改造。南北双方战争的不同点在于北方少数民族大部分时候是主动南侵,进攻中原地区,而南方的少数民族始终没能形成强大的国家政权,一直在被进攻状态,虽然民族争端不断,却没有发生大规模进攻中原政权的现象。但是两者战争有一个相同点——都是向南方发展!
我国历史发展中北方环境的变化——民族争端的内因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规律,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经历过数次寒潮期,期间问题远远低于历史平均温度。当这些低潮期来临的时候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地区政权战争爆发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北方农耕经济文化向南推进的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三大寒潮期。在这期间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经济遭遇重大打击,濒临崩溃。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政权发动了多次进攻。其中南北朝时候,对中原地区政权影响最大,也促成了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政权开始大力开发江南以及更南的珠江流域。秦汉时期在珠江流域设置桂林、象郡;南北朝时期大量中原人士南迁,南方的农耕经济得到开发;唐宋之后我国经济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中原地区政权同南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点,归根结底是因为生存空间的匮乏,因此有了三个地区政权的矛盾。
南方地区少数民族为何很少发动对中原地区的进攻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最大的差异在于北方少数民族所在区域不适合发展农耕经济,而南方少数民族所在区域同样能够发展农耕经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原地区政权对两地区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秦始皇第一次打下岭南地区之后,就在那里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建立政权。同时进行了文化、经济上的转变与影响。之后我国历代王朝对于岭南地区都有深层次的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统一。这种情况之下,南方地区长期处于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居的状态。很少有少数民族建立起强大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政权!也就很少发动对北方政权的进攻!
而北方地区特别是长城之外的地区,根本不适合发展农耕经济。因此中原政权很少在这片区域建立起完整的政权统治,而是以都护府、都督府的形式建立统治,统治很是松散。在经济形式与文化上一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北方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具有很强民族特色的政权。这些政权在建立之后,一旦遭遇生存危机就会发动对中原地区政权的进攻!
为何北方地区政权在清朝时期就很少再有,南方地区则一直持续到建国后?
上面已经说过因为两地区文化上的差异,北方少数民族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统一政权,而南方地区则因为文化的相同,并没有形成统一少数民族特权,而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正在这些聚集区,少数民族进行了实质意义上的独立统治。北方少数民族随着清朝时期统一政权的覆灭,也渐渐与中原地区融合,民族争端逐渐消失。而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聚集区则因为数量众多,而且清政府、民国政府都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完全统一化管理。因此这些独立自治的聚集区一直以少数民族自己的方式存在。他们与当地汉、政权之间的矛盾也一直没有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