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常见,但铁血无敌一样的以少胜多却几乎没有,大家玩得都是以快打慢。
战争史上比例最悬殊的以少胜多战斗有三场,它们都是骑兵对步兵的杰作。这三场战斗分别是唐朝初年的王君廓以十三名骑兵对抗王世充一方上万人,北宋末年17名女真骑兵在磁州对抗2000名宋军,西班牙的科尔特斯带着16名骑兵在奥通巴大战中击破了2万阿兹特克大军的军阵(在那场战役中西班牙火枪兵拒绝射击),这三场战役的关键都是骑兵利用速度优势以快打慢,利用了时间差。
其实不光这些传奇冲锋之战利用了时间差,几乎全部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指挥官利用时间和空间,打出了局部优势。比如著名的彭城之战,交战双方就都是打时间差的高手。刘邦反击项羽的彭城之战本身就是一连串的闪击战,在彭城之战六个月前,刘邦还被项羽扔到汉中和四川,部下大量逃亡。结果刘邦只用了一个月就杀回了关中,干掉了三秦王的主力,刘邦在章邯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还冲到了中原,夺取了河南地和韩地,抢回了秦汉之际天下最大的粮仓——敖仓。反倒是项羽因为在齐地大肆杀戮,几个月时间还没有彻底搞定山东。此消彼长之下,刘邦风头正劲,诸侯纷纷加盟,才有了刘邦集团所谓的56万大军。刘邦集团借此声势,一举攻克了彭城。
刘邦反应快,项羽反应更快,项羽三万人马快速杀回彭城,利用高速度和高强度的冲击,两次重创刘邦集团,打得刘邦几乎崩盘。刘邦集团在此次战役前后的一系列作战中,都最大程度利用了项羽主力无法回援的时间差,差点击败项羽。项羽也利用刘邦军队主力被自己打得阵型大乱的有利战机,反复冲杀,在战术上重创了对手。
在冷兵器时代,兵力的多少不是绝对的。一个君王可以调动几十万大军,却无法保证几十万大军都能在合适的时间赶到战场,这就给了对手机会。比如淝水之战中的前秦,他的前锋已经到达了淝水战场,后续部队还在洛阳数百里外,前秦军到达战场的部队还分成了三个部分(慕容垂带着5万人被派到襄阳战场,后秦的君主姚苌也独立领兵三万人),北府军因此集中兵力一举获胜。
就算是一个地方集中某方数十万大军,统帅指挥这些人马进行主力会战也需要时间。长平之战的主战场战场总面积高达946平方公里,战场长41公里、宽37公里,按照战国末期的计量单位计算,它的长宽都达到了百里(战国时期一里地是415米)。白起和赵括调动数十万大军作战,仅仅是进行一个战场机动就需要数小时时间。他们谁犯了错误,就算要悔棋,也要至少半天时间才能修改。赵括犯了错误后,白起就没给他这个机会。
当年了这个战役并不是以少胜多,但以少胜多的指挥官往往都很会打时间差。按照北宋阵图的记载,十多万万宋军排成四个三万多万人军阵占地面积可是“周回二十里”,宋军指挥官要是一不小心排兵布阵错误,让骑兵、步兵进行支援作战,所需的时间也会以小时计算。因此中国古代大部分将领都要在战前进行细致周密的排兵布阵,生怕被对手抓住漏洞,自己无法进行补救。岳飞说自己不用学习阵图,说“阵而后战,兵之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是学霸的傲娇,大部分将领真没这个资格。
所谓的以少胜多抓时间差,有战役层面的,比如淝水之战北府军就抓住了对手兵力不到位的有利时间;有战术层面的,项羽就是能用两个冲锋,打得刘邦军军阵大乱;还有连续作战、吃苦耐劳的操作,萨尔浒之战八旗军连续作战时间为5天,作战距离是300公里,吃掉了三路明军,靠的就是高强度持续作战能力。以少胜多靠的是指挥官巧妙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打时间差,造成局部的绝对优势,从而造成对手的混乱取胜,真不是靠着所谓的铁血头铁硬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