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0年,岳家军在朱仙镇大败金兀术,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岳飞准备乘胜追击,打出了“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旗号。这可把宋高宗赵构给吓坏了,如果岳飞真的迎回了二圣,那他的地位就尴尬了。他的父亲可以退休当太上皇,他的哥哥就不好办了。到时候如果他不把皇位让给哥哥,名义上不顺;但真要让他让出皇位,那就等于要了他的命。
为了消除这个隐患,保住自己的皇位,赵构连下12道金牌让岳飞班师回京。此时岳飞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奉旨回京,但这样一来就会痛失北伐好局;另一个选择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抗旨不遵并坚持北伐。最终岳飞选择了前者,他回京后就被赵高解除了兵权,给了一个枢密副使的闲职。紧接着赵构就派人和金军议和,为了让金兀术退兵,赵构答应了许多屈辱条件。 岳飞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坚决反对这种屈辱性的议和。赵构为了除掉岳飞,就指示秦桧给他罗织罪名。秦桧和他的爪牙们忙活了一通,什么罪证都没有找到。最终在赵构的默许下,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在了风波亭上。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岳飞当初拒不回京的话,会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呢?答案是否定的,李牧的教训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牧是赵国柏仁人,和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旱灾,许多人流离失所,秦始皇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就派大将王翦统帅60万大军向赵国进攻。结果王翦在李牧面前占不到任何便宜,无奈之下,秦国又用上了屡试不爽的反间计。秦始皇派人用重金贿赂赵王的亲信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诬告李牧,称李牧准备勾结秦军,背叛赵国。赵王轻信了郭开的谎言,派人诏李牧回来,并打算用赵葱替代他。李牧深知这次战争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而赵葱又决不是王翦的对手。为了赵国的安危着想,他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回朝。这样一来,赵王更坚信李牧有二心,于是设了一个圈套将他给杀害了。当时李牧统领的是赵国全部的精锐,尚且不能自保,何况岳飞当时只有岳家军这一支部队呢?如果当时他拒不回京,就等于公然和朝廷对抗,不管他接下来作何选择,朝廷都不会再供给他军饷和粮草。而且还极有可能派军队包围岳家军,到时岳飞将进退两难,或许正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岳飞才不得已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