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创始人
2025-08-05 08:32:22
0

1390年,明朝开国功臣、已经76岁高龄的李善长,以及自己全家70多口人纷纷人头落地;李善长已经主动请求告老还乡,按理说应该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这个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的人终究还是没有善终,反而连累了自己的家人。

1353年,朱元璋决定攻打滁州,在这个时候,一个人走进了他的军营。

因为他温文尔雅、书生穿着模样朱元璋刚开始并没有把他当回事,只是见他字写得好,就让他做起了文书,而他也没有在意,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有一天,朱元璋自言自语说:“天天到处打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没想到这个人说:“秦朝乱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只是百姓出身,但是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仅仅5年的时间就成就了霸业;现在天下早就不是元的了,元帅你家又是在濠州,离着刘邦的老家不远,就算没有王气所在,多少也沾点边。”

然后他停顿了一下,说了两句最关键的话:

“只要元帅能向刘邦学习,按照他的做法去做,天下一定是你的。”

朱元璋这才注意到这个读书人,知道了自己的方向;

站起身,朝着眼前的人行了一个大礼;

而这个人就是李善长,明朝开国第一“文臣”;他是朱元璋的股肱之臣,封爵韩国公,跟汤河、徐达、刘伯温、常遇春这些人一样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

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有谋略,对法家学说很是精通。

说到底李善长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他是在朱元璋刚刚起步的时候加入的,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朱元璋做出的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有李善长的参与。

李善长这个人通晓典故,做事果决、迅速,而且非常善于辞令,其实说白了就是会说话;

清朝重臣张廷玉对他的评价都是:“外表看上去很宽和,但其实内心很刻薄”。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

1367年,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与徐达基本上已经肃清了中原,北伐军攻下济南以及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一路浩浩荡荡向着元大都逼迫;

另一方面,元朝农民起义的领袖方国珍,也被汤河和朱亮祖打的心服口服而投降;

而陈友谅更是不值一提,剩下的残余力量也很快被淘汰进历史的垃圾桶。

就这样,朱元璋的登基的时机已经成熟。

李善长作为谋臣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他论第二,没人敢论第一。

所以李善长主动提出让朱元璋登基做皇帝,其实按照中国古代皇帝继位的习惯来说:需要“三辞三让”,确实朱元璋也是推辞了一番,但毕竟“众望所归”,登基是迟早的事情。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而李善长凭着自己的功劳以及规劝朱元璋称帝成为当之无愧的股肱之臣。

朱元璋登基,整个登基大典就是李善长主导的,他代表皇帝册封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

然后就是对功臣们进行册封排名,朱元璋是这样评价李善长的:

“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

所以封李善长为太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等等一大堆的头衔,可见其重要程度,还给了免死铁券,免李善长二死,他的儿子一死。

很明显的能看出来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重视,但是就这样一位开国功臣终究没有善了。

明朝大臣的爵位:公、侯、伯。

刘伯温(刘基)被封为诚意伯,李善长则被封为宜国公,差两个级别,待遇俸禄自然是不一样的;

本来李善长年龄大了,自己请辞退了下来,并且扶持自己的徒弟胡惟庸坐上了相位,可以称得上的是“完美上岸”,但是却在古稀之年全家被杀,不得不令人深思背后的原因

想要知道李善长为何而死,需要先了解明朝建立初期的派系

刘伯温跟李善长都是朱元璋身边的文臣,都是在朱元璋举兵元朝的时候追随的朱元璋,都是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臣。

朱元璋登基为帝,李擅长得到重用,成为淮西派系的领头人;

刘伯温并没有得到重用,不过因为计谋过人,成为浙东派系的代表人物。

刘伯温虽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官职,但也算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好父母官。

为了能够让民间的生产尽快的恢复,明朝的律例得到实施,刘伯温一直奉公守法、兢兢业业,对待自己的工作也是公正严明。

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因为犯了法被刘伯温抓了起来,并且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了以后肯定是非常生气,下令必须要处死李彬。

李善长还是很重视自己的这个亲信的,想要救他。

就像让刘伯温高抬贵手,并且问刘伯温:什么时候下雨?

刘伯温擅长推理天象,对李善长说:“李彬死后就会下雨。”

刘伯温的这个回答让李善长非常的生气,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善长开始打压刘伯温。

不过李彬被处死以后天并没有下雨,李善长就利用这件事情在朝堂上抹黑刘伯温,不过幸好朱元璋并没有责怪他。

刘伯温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以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主动辞官回乡。

这样浙东派系的代表人物就成了杨宪,他是刘伯温的亲信,而且接任了刘伯温御史中丞的职务。

杨宪搜集了很多关于李善长的把柄,而且让身边的文臣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说李善长的坏话。

朱元璋本身就多疑,慢慢地没有那么待见李善长了。

开始扶持浙东派系,并且将刘伯温给请了回来。

而李善长反应也很快,扶持自己的徒弟胡惟庸上台,胡惟庸虽然跟随朱元璋多年,其实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胡惟庸升职以后,开始不断地找刘伯温的麻烦,就这样浙东派系跟淮西派系的矛盾是越来越剧烈

其实历朝历代都会有党争,朝中有党争不可怕,作为一国之君要学会利用党争,这样才能集中自己的皇权,朱元璋也不例外,所以一般不会插手他们之间的事情,毕竟没有威胁到自己的皇权。

但是慢慢地浙东派系与淮西派系的矛盾演化得太过激烈,开始威胁到皇权,朱元璋自然不会置之不理。

胡惟庸案朱元璋放过李善长,但李善长并没有心存感激

明朝初期三大奇案之一的胡惟庸案使得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朱元璋也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信任自己身边的人。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人可以同患难,而不能同享福!

李善长就属于这类人,慢慢地开始变质。

很多人都说朱元璋是个刻薄寡恩的人,在乱世的时候需要李善长的才能与谋略,等到登基为皇帝以后反而不喜欢这样的人,更加倾向于喜欢唯唯诺诺听命于自己的就可以。

不过我倒认为这不过是屁股决定思维而已,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可能觉得他就是对的,毕竟在封建王朝,作为帝王,是不允许别人挑衅自己的皇权的。

朱元璋做出要在胡惟庸、杨宪、汪广洋之中重新物色丞相的姿态,其实就是暗示李善长该退了。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自然是明白他的意思的,主动请辞。

朱元璋为了安抚他将他封在自己的老家凤阳,李善长帮助朱元璋登上皇位,这才过了几年的好日子突然辞掉了丞相的位置,心里不甘心也是能理解的。

洪武13年,朱元璋大玩文字狱,抓捕了一大批想要秘密谋反的人,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

其实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自己的儿子登基做准备。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但凡是跟他们两人沾上关系的都受到了牵连。

不过这次李善长例外,其实朱元璋知道胡惟庸就是李善长帮助提拔上的亲信,只不过胡惟庸后来翅膀硬了不在事事听从李善长。

朱元璋一是考虑到李善长年龄已经太大,二是考虑到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就暂时放过了李善长。

5年以后,有人向朱元璋说李存义(也就是李善长的弟弟)父子俩其实是胡惟庸的党羽,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将他们处死,而是安置到了崇明,不过李善长显然并没有感激朱元璋,而是心里有积怨。

李善长最终祸从口出,功高震主,没有善终也是情理之中的。

其实胡惟庸他们是想要谋反的,而且还去找过李善长,李善长刚开始很惊讶,但是后来却说了这样一句话: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

李善长这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已经老了,等我去世以后,你们再干吧!

在古代封建王朝,一位老臣说这样的话,就是大逆不道的话,这话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他。

不久以后就有人向朱元璋说李善长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说:

“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这两点都直接说明了李善长跟胡惟庸案其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朱元璋其实就可以仅凭这两点除掉李善长。

1390年,已经76岁高龄的李善长还是在尽情地享受,给自己的祖孙添置家产,从卫国公汤河那里借了300名精锐的侍卫给自己家修屋子,想要修建一座盖压京城的府邸,但是汤河经历了蓝玉案,早就是魂不守舍,心里很害怕,怕牵连到了自己,直接告诉了朱元璋。

后来丁斌(李善长的亲信,胡惟庸案)被发配边疆,李善长居然敢去求情,有人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就添油加醋的说丁斌是李善长的家臣,朱元璋自然很生气,结果李善长情没求下来,朱元璋直接下令查办了李善长。

而且丁斌将胡惟庸当年准备造反去找过李善长的事情供了出来。

朱元璋之所以在李善长76岁高龄的时候下令满门抄斩,还有一个原因:功高盖主,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容忍的。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从小家里就穷,还做了几年和尚,能坐上皇位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即便是登上皇位,朱元璋也是心里不踏实,疑心很重。

总是担心自己去世以后他的子孙镇不住这帮老臣,尤其是李善长,开国丞相,文臣之首,德高望重,门生非常多,即便是辞掉自己的丞相职位,影响还是很大的。

从这个层面来讲,李善长又是非死不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花脚大仙分享:俄罗斯冬宫藏中国... 俄罗斯冬宫藏中国文物巡礼2 花脚大仙分享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俗称“冬宫博物馆”,位于俄罗斯圣彼...
原创 古... 古人除了姓、名,还有字,有些人还有号。这是为什么呢? 先从“姓”说起。 汉字是意音文字,可以从字形上...
原创 荒... 加拿大财长弗里兰女士在大庭广众下,毫无遮拦地说,“面对中国输出的贸易压力,美国和加拿大完全处于劣势,...
原创 贾... 作者:韩雪丽 贾母对黛玉,算是非常的疼爱了, 也可能是为了女儿贾敏,黛玉身上,肯定有贾敏的影子了,...
原创 清...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清朝独具特色,它作为传统的东方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一道,联手掌控了中亚的版图,成功地...
原创 苏... 在历史的洪流中,戈尔巴乔夫一度被视为那个亲手推动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然而,当我们深入挖掘那段历史,会...
原创 隋...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战场是男人的事,女人走开。 但是,当战争真正来临之时,人不分男女,都能上战场。 ...
原创 事... 文 / 子玉 父母疼爱孩子想将所有的好定西都给孩子,这是人的天性,而且,他们会通过种种努力避免子孙吃...
长安区贾里村考古发现唐玄宗董贵...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消息,西安市长安区贾里村考古发掘1240座墓葬,年代自西汉早期至清代晚期,出土文...
原创 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五原路附近有一个奇观,一名打扮精致的老太太坐在化粪池附近,悠然自得的抽着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