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织席卖草鞋为业,生活很是辛苦。后来的刘备是趁着汉末黄巾起义的混乱起兵的。由于自身实力的薄弱,刘备在诸侯混战的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先后依附曹操、吕布、袁绍、刘表、孙权等多个诸侯,东奔西跑,寄人篱下。
刘备生平善哭,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刻转败为胜;为了拉拢将士,动不动就用哭和眼泪,来骗取将士的好感,真是厚颜无耻。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在这里首推的应该是长坂坡之战,刘备哭的真是惊天动地,看着爱将赵云奋不顾身冲进敌营中,救出自己的儿子阿斗,望着赵云身上累累的伤痕,竟然把自己的儿子阿斗摔在地上,痛哭流涕,以示珍惜将才更胜于爱惜自己的儿子。
刘备对于赵云的喜爱,就有一点儿一见钟情的滋味,也就把自己的第一次哭奉献给了赵云。那是在公孙瓒处遇见了赵云,就十分珍惜赵云是个将才。在与赵云分别之时:“你先屈身将就下,一定会有再见的机会。”拉着赵云的手,十分不舍,最后挥泪分别。若非赵云此时正在公孙瓒处,他早就拉住赵云投奔自己的麾下。
刘备为了自己的事业,把他的哭真是运用的淋漓尽致。每逢一件大事的出现,他都会拿出自己的杀手锏——哭,来摆平一切。
刘备带着关羽去打袁术,却独留下莽撞的张飞守护徐州。结果张飞中了曹豹与吕布的里应外合之计,战败失了徐州。张飞只率了十八骑将逃离,把刘备的家小都抛弃在城中。追上大部队的张飞,自知理亏,难以交代,羞愧的想拔剑自刎。刘备大惊,向前抱住张飞,夺下张飞的手中之剑摔在地上,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说罢又一次大哭,引得刘关张一起伤感痛哭。
刘备在得知徐庶将要离开自己投奔曹操时,就马上握住徐庶的手说:“与先生今日分离,不知何日才能与先生相见。”言罢便泪如雨下。
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也曾边哭边说:“先生如果不出山,让天下苍生怎么办?”
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刘备的一辈子哭的确实有点多。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难道刘备真的除了哭?什么都不会。堂堂的一国之君,蜀汉的开国帝王,怎能只会哭呢?
刘备除了厚脸皮爱哭之外,他还是一个厚道的君王,故在民间也被称为“仁君”。
刘备起兵的时候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吸引天下爱国的人才。就因为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中山靖王之后,虽然是一个没落的皇族,甚至是一文不值,刘备却时时刻刻把刘皇叔的称呼挂在嘴边。刘备的脸皮也真的是够厚的,但也证明他的策略是正确的。经过他的宣传,各位英雄诸侯承认他就是皇族,是皇叔,而且汉献帝刘协给了刘备一个名号,还给了官职和爵位,皇帝都认了刘备为皇叔,封左将军、宜城亭侯。这样一来,刘备举起义旗,振臂一呼时,就更加名正言顺了。别人诸如袁术、曹丕、孙权,他们登基称帝,这叫做“篡汉”,被称为“乱臣贼子”;而姓刘的人称帝,比如刘备,或者比如刘表、刘璋,只要你姓刘,你登基称帝,这叫“兴汉”。做大事者应该不计小节,如刘备。
曾经在做县尉之时,用他的仁义厚道感动了前来杀他的刺客,免遭杀害;在徐州和北海双双被围之时,还用微末之力去救陶谦和孔融;在徐庶投靠曹营之时,他并没有阻拦。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下,刘备都始终保持着以德服人的原则。
在用人方面,刘备的眼光也有独到之处。比如他弃用张飞启用魏延镇守汉中,魏延防守汉中数年,汉中被把守的固如金汤。
刘备在临死时曾告诉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是未雨绸缪,给诸葛亮敲了一记警钟。后来,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临行时,再三的嘱咐:“街亭虽小,关系重大,他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守,我军必败。”并具体指出,“靠山近水安营扎寨,不得有误。”马谡却不遵循将令,改变驻地,结果导致街亭失守。才有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典故。可见,有的时候刘备的能力还略长于诸葛亮。
其实刘备比诸葛亮更善于用人。刘备在世的时候,蜀汉阵营文有卧龙、凤雏、法正、李严;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姜维。而且所到之处,民心所向,名声特别好。但是刘备死后到了诸葛亮当政的时代,人才都没了,不能说人才没了,应该说是主帅不会用人,诸葛亮自己就是太强了,容不下别人。
刘备在临死之前交代其子刘禅的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这里可以看见,刘备的仁义之心态。
刘备的这一生颠沛流离,屡战屡败,自强不息,生命力顽强的如同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在用人和留人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之处。说刘备是一个流泪的君王不为过,他确实多次流过泪。我们细细体味斟酌之下,就会知道刘备是一个善良、敦厚,真情流露的真汉子。他不是一个伪君子,而是一个大英雄,值得被后人记住的仁义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