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许多故事凸显权谋与明智的抉择。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标志着吕不韦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吕不韦原本回到自己的封地,但他未能守住安享晚年的机会。
短短一年间,吕不韦的门庭络绎不绝,各国人士都希望他重出江湖,成为他们国家的相邦。然而,吕不韦婉拒了这些诱惑。这一举动引起了嬴政的警觉。毕竟,吕不韦曾在秦国担任相邦长达十多年,对秦国了解甚深,他的才智也为人所知。
嬴政明白,吕不韦若成为他国相邦,或许会针对秦国的弱点采取措施,使秦国陷入困境。考虑到吕不韦的功劳,嬴政没有下杀手。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手段,给了他一封信。
这封信,简直是对吕不韦的抹黑。嬴政明确表示吕不韦对秦国毫无贡献,只凭一片封地和一个虚名“仲父”称号。然后嬴政将他流放到蜀地,这里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这对于吕不韦来说,是个耻辱。他本可以前往,但他也不可能前往。因为他明白,嬴政已经盯上了他,注定不会让他活着。就像先罢免他的相位,再把他贬到蜀地一样。
但贬至蜀地是最终结局吗?显然不是。吕不韦清楚,嬴政绝不会善罢甘休。只是嬴政要一步步来,直至他的死亡。吕不韦理解自己已无法逃脱,为何不选择自杀而受屈辱呢?所以,在看过嬴政的信后,他果断了自裁。
这决策凸显了吕不韦的聪明。他了解到如果不自裁,嬴政可能会残忍地对待他的家人。而自杀至少可以保全他们。但这也让我们思考,吕不韦到底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他在历史上扬名立万,但最终选择自杀,这结局有点残忍。你认为他是否应该踏入政治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