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男子铮铮铁骨,志在四方,要么穿上绿色军装,保家卫国;要么穿上白衣,救死扶伤;要么一身大褂,传承文化;要么一身素衣,遵纪守法……就有这么一群人在战争年代毫不犹豫的穿上军装保家卫国。战争年代的战士经历过真枪实弹的战争,为了自己的生命保障增加一份安全就要刻苦练习本领,奔跑的快慢,灵活的反应能力,枪支的拆卸,精准的打击敌人等等。这些本领一旦练成,很难从生活习性当中抹除,所以当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士在遇到枪支时,他的熟悉感就像本能反应,立刻做出正确的动作。
英雄怎能不问出处
杨得志将军在响应国家号召去体验基层生活时,再跟战士们在一起所表现出的行为一点不像新兵,一个枪支拆卸的动作更是差点暴露他的身份。一个下意识的动作,这位英雄经历了什么?
出生在一个打铁匠的家庭,杨得志将军从小就跟父亲一起打铁。在打铁环境里又闷热又枯燥,铁,这种金属需要在高温下才能使人一步一步的捶打变成期望的样子,这需要很大的体力跟耐力。杨得志将军跟父亲一起打铁练就强大的体力跟耐力,这两种能力也为他在以后的战争中打下基础。
还没有到弱冠之年的杨得志参加工农革命军,并跟随部队到达井冈山。随后加入我党。在现代的这个年纪,大部分的孩子都跟在父母跟前享受幸福生活,没有那个孩子去思考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也是现在国泰民安的环境所致。前辈们努力的成果,需要现在的人们去守护,去提高。杨得志将军成为战士后,南征北战,为祖国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文字怎能抵得上现实的残酷
穿上军装的几十年里,杨得志将军参加过不少的战争,什么大场面有经历过,现在电视上看到战争的激烈程度都是美化过的,可想而知当时真正的场面比电视上的更为激烈,更加残酷。这样残酷的环境,战士们并没有胆怯,更是勇往直前。杨得志将军在他21岁时率领着不到两千人的兵力在阵地坚守三天天夜,打退了敌人的两万多兵力的轮番轰炸,这不异于是鸡蛋碰石头,要输的节奏。但杨得志将军没有害怕,没有后退,他迎难而上,最终取得了胜利,为士兵们增加信心。
在杨得志23岁时,因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开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在长征途中,杨得志是“先行兵”,他们的任务就是解决遇到的问题,为后面的战士铺平道路。在遇到乌江时的恶劣环境,杨得志不畏险阻,冲锋在前。主席曾这样描写乌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艰难的路程,杨得志率领着战士们战胜乌江,平安渡过。
26岁时,抗战全面爆发,杨得志将军率领战士们“智打”敌人,不断扩大自己的队伍,和群众们一起种植粮食,一起打击敌人的战术,最终抗战胜利。34岁那年,解放战争开始。杨得志将军率领战士们参加许多战役。杨得志将军在面对这些战争时没有丝毫的胆怯,因为他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胜利,他相信自己所信仰的。有着必胜的心态,杨得志将军如愿的看到战争的胜利,看到幸福生活下的人们。
下意识动作的辛酸
新中国刚刚成立,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问题,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也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深入了解基层官兵的生活,鼓励领导官兵下连队体验生活。杨得志在得知这个号召后便立即行动。他化名为“杨超”,当作一名新兵进入部队。
进入新军营的第一天,看着这些年轻的脸庞,想起自己当时的模样,这些青涩的少年是以后国家的栋梁,现在的他们不管是什么原因进入军队,往后的他们一定会感到自豪。在军营里都是年轻的面孔,自己便显得有些差距。杨得志将军在报道时便主动向班长提出“请求”:“我的年龄偏大,希望班长可以多多照顾一下”,好心肠的班长一口答应他的请求。回到宿舍,整理行李时,不小心露出的“刮胡刀”又差点让人怀疑他的身份,他的机智化解这一问题。
第二天要开始训练了,首先熟悉枪支。班长发下枪支后杨得志将军下意识里就把他拆解了,速度快的令人惊叹。这一下下的举动又引起大家的怀疑。这时候他又转动他聪明的大脑说:“我记忆力好,看过别人一次的动作就可以记下来”。这句话打消了班长对他的疑虑,班长自己也是比较高兴的,因为教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新手难,但教一个记忆力好又会点东西的新兵容易。
杨得志将军拆解枪支的动作糊弄过去军官,但这背后是付出多少的心血,即使记忆力再好,没有实际的操作怎能把一件事做好。没有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手上的动作怎能如此之快。杨得志将军就这样靠着自己的机智在新兵的军营里体验生活,去了解新兵的想法,接受新鲜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体验生活不管对当时的新兵们来说还是对杨得志将军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回忆。杨得志在祖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身影,为每一阶段都做出过突出贡献。
他的精神值得学习。新兵们朝气勃勃的心态值得拥有。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对祖国敬礼,对老辈的战士们敬礼,对现在的人们子弟兵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