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二首有所寄
刘禹锡
车音想辚辚,不见綦下尘。可怜平阳第,歌舞娇青春。
金屋容色在,文园词赋新。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
寂寥照镜台,遗基古南阳。真人昔来游,翠凤相随翔。
目成在桑野,志遂贮椒房。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
《咏古二首有所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一、译文:
车声仿佛隆隆响着,綦下的尘土却看不见。
平阳的宫殿真是可怜,里面歌舞升平,尽显青春的娇艳。
金屋中的容颜依旧美丽,文园中的辞章也新颖非凡。
一旦再次获得宠爱,应该明白那些失意人的感受。
寂寥的镜台独自照耀,那是古南阳留下的废墟基址。
真人曾经来过这里游玩,翠凤也相随飞翔。
情意相通在桑野之间,志向成功储藏在椒房之内。
难道没有那众多的佳丽,但初心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二、赏析
三、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和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当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被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后受裴度推荐,晚年任太子宾客。故后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诗才卓越,白居易誉其为“诗豪”。内容多反映时事和民生疾苦,诗文继承前人优秀文学遗产,又吸取民间文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四、总结
《咏古二首有所寄》通过对古代辉煌和个人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人以自己的感慨和追求,表达了对曾经的辉煌和美好的追忆,同时也反思了现实中的困境和追求。整首诗词以流畅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刘禹锡独特的诗歌才华。背景
写作对象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对象,虽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可以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进行推测:
综上所述,《咏古二首有所寄》的背景是刘禹锡在唐朝中后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结合个人经历和情感而创作的。至于写作对象,虽然无法确定具体是谁,但很可能是写给权贵、友人或自己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咏史怀古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和对过去的追忆,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才华和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