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这就是清朝的贪污腐败最直接的证据,在古代人人都喜欢清官,但是就连李鸿章这样的中兴大臣都少不了贪污受贿,对于清朝来说,这样的现象似乎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了,每年他们都会巧立名目的和地方官员要点孝敬,就连太监宫女都能够和你要点银子。但是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清朝最有油水的一个部门,究竟是什么部门呢?
要说在清朝有这样的一个潜规则,就是报销,但凡是部门花销需要国库开支的,内务府都会报销。但是报销你总得要说一个数字吧,人们就开始在这个数字上琢磨了,要是报销的多了吧,内务府不信,报的少了吧,自己又没有多大油水。但只要是接到各种工程的,最后肯定是赚得盆满钵满。而这在清朝被人称为是“浮冒”。
而在这种体制存在下,这个油水可就大了,只要是有人经手,就能够从上面刮下一层油来,级别高的吃大头,级别小的就吃小头,最后肯定能有油水。而要说最好捞钱的部门,就是清朝时期的“总河”,专门负责河道的日常维护与维修的,而皇帝对于河道可是非常看重的,所以每年修整河道的钱是绝对不会小气,下面要多少就给多少。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要是没有洪涝灾害的时候,日常的维护费用拨款就有400多万两,要是稍微有点灾祸,在加上河道的大修的时候,那银子至少也在上千两以上,但是实际的花费最多也就是100万两多点,要是能花150万两,皇帝还要嘉奖呢,每年的业绩考核也绝对是优秀的。所以河道衙门每年最少也可以省下个2.300两的。这些钱去哪了呢?
要是河道总督一个人独享了,那了肯定是不厚道的,他们拿了大头之后,剩下的该孝敬孝敬,该打赏打赏。而这上面的人都带头捞油水了,下面的人那能差得了吗?根据历史的记载,一个衙门之中的会计,很多人都想要巴结,而这巴结就是各种礼物,银子,要是赶着年景好,工程大的时候,各种介绍费,材料费,下面人孝敬等等,一年也能收入上百万两呢。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到了河水平淡期的时候,这些官老爷们的好日子就来了,因为闲着没事做,每天就是摆流水席,只要有人吃,他们就给做,然后请当地或者外地的名角过来唱一段时间,而这笔钱肯定都算到了公家的账上了呗,有人透露,那时候一根普通牙签的价格是一钱,但是等到上报的时候,能给你报销上千两,这价钱直接就翻了一万倍啊。这部门估计人人都抢破头要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