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鸿章首次见马克沁机枪,没先问价而是问一个问题,让现代人心酸
创始人
2025-08-04 01:02:29
0

李鸿章作为清朝的外交官,曾赴外国采购军火,制造商给他展示了“马克沁机枪”,仅用几秒就射倒了一颗大树,同行的官员都十分高兴,连声说“买买买,用这武器打什么仗都能赢”,可是李鸿章却面色非常难看。

他不像其他人一样欣喜若狂,而是在思考大清朝现如今的处境。片刻后,他面色凝重的询问商人“这把枪一分钟能打多少发?”李鸿章没有第一时间询问价格,这让其他人都感到疑惑,但商人没有多想,而是骄傲的回答“一分钟五六百发”。

虽然早就预料到这个答案,但这个耗弹量还是远超出李鸿章的心理预期,他转身就走,之后他道出了缘由“太快了,弹药的消耗量也太大了,大清朝用不起啊”这句话让人感到心酸和无奈。

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认识来自于历史课本,签订《马关条约》,推行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在清朝末年诸多历史事件中都有他的身影,而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奸臣”,也有人觉得他只是替罪羊,是他维护了清王朝的体面。

对任何人物的评价都不应该是片面的,很难对其作出盖棺定论的评价。当然对李鸿章也是如此,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在新时代已知历史发展脉络的情况下替旧时代受剥削的人民去原谅他,或许这就是当时背景下无可奈何的选择。

提到他,那就不得不提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了,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战败割地赔款,换谁去签订条约都是一样的结果。但他在与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争”中主张放弃新疆,却是实在的主张放弃领土,失去新疆也意味着西北岌岌可危。

李鸿章曾出访美国,而他到达纽约看到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景象时,被震惊的久久不能回神,感慨道“大清国何时才能造出这样的钢铁森林啊”。历史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改变,而李鸿章的种种更多体现了处于弱势时的心酸与无奈。

动荡的年代战争多发,战场上伤亡惨重,有人开始思考能不能发明一种高射速的武器,提高火力密度,压制对手,减少伤亡。而在当时军队还是通过增加士兵数量来提升火力密度。十九世纪中叶随着金属弹壳定装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武器的设计思路。

1884年马克沁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马克沁重机枪”,采用后坐式自动方式,理论射速600发/分钟,可单发可连发,采用帆布弹链一次性供弹330多发,同时还采用水冷枪管用来降温,因它可恐怖的杀伤力也被称为“步兵生命收割机”。

马克沁的出现不仅终结了人海战术,也开启了自动“机枪”的时代。英国军队曾靠四挺马克沁就打退了五千多名骑兵的冲锋陷阵,让世人第一次认识到他的威力。一战是索姆河战役中德军配备马克沁的部队仅在一天的时间打死近六万英军,也让人意识到它的可怕。

拥有这样变态且可怕战斗力的武器,无疑成为当时很多国家采购的重点目标。一时间考察“马克沁机枪”的使团络绎不绝,当然清政府也不例外,派出了李鸿章前去考察。

考察期间,李鸿章随其他国家的考察团一起观看了马克沁将一棵大树齐腰射断时连声感叹太快了,立即询问了制造商每分钟射击多少发弹药,得知每分钟射击600发时,他说道“太快了,我们大清的弹药不多了,经不起这么消耗”。

接着当他得知射击所用的弹药价值30英镑时,又感叹道“太贵了,不能使用”。这两句话道出了大清朝处于内忧外患时的心酸与无奈,作为大清重臣李鸿章清楚大清朝国库虚空,在外交中了解了外国人先进的历史文化后,更是明白一挺“马克沁”救不了当时的清朝。

晚清政府内忧外患,不仅签署了众多不平等条约,也将清朝的藩属国丢失殆尽。这段历史不仅是封建王朝的末代写照,也开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了解这段混乱且屈辱的历史,或许能了解李鸿章说出这番话的原因。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鸦片战争的失败也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后续签订了《虎门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1年洪秀全等人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朝统治。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1861年洋务派发起了清朝自救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全军覆灭,这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随后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1898年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戌变法”,最终也以失败告终。1909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也意味着当时的国家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从这些清晚期的历史大事中可以发现,清晚期的封建统治属于强弩之末,各种腐朽统治的弊端在内忧外患中显现出来。也有人尝试创新,寻求自救,很明显当时的处境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扭转的,也不是个别人的觉醒或者某些先进的设备能拯救的。

李鸿章是这样,马克沁机枪也是这样,在那个时代,见识到厉害的武器又能怎样,硬件上缺乏采购经费,软件上统治阶级并不会认可这项巨额开销,清晚期的社会荒诞腐朽,统治阶级根本不在乎人民,不在乎国家,这种环境下也能够理解当时李鸿章的心酸。

站在预言家的角度,已知历史的发展,清楚马克沁机枪的威力及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或许会对李鸿章的选择表示疑惑,为什么不采购马克沁机枪呢?有了杀伤力大的武器就不会被欺负,不会签订那些不平等条约了啊?

李鸿章亲眼见识过马克沁机枪的威力,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清朝的财政支出不允许他采购这种武器,但是他也下令江南制造总局仿制马克沁机枪,这也体现了他对这种武器的认可。“太贵了,不能使用”也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历史或许是发生在曾经的一件小事,也可能是某个人说过的一句话,他也可以是摆在博物馆里的一个器物。而这些东西都承载着他所处年代赋予他的历史价值,从细节出发能更清晰的了解一个时代,这件事也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令人唏嘘的清朝历史,了解李鸿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高... 高览是袁绍手下的大将,也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同时也是《三国演义》里衬托赵云的“好龙套”。罗贯中为了显示...
原创 中... 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
原创 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能人异士存在,而这些人也被后世传为神人。那么这些神人是真实存在,还是后世杜撰的呢?...
原创 鳌... 引言: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虽然君王享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与此同时,朝廷当中也会出现一些拥有较高地...
原创 里... 说起美国总统里根这个人,很多人对于他强硬的作风都是印象深刻,尤其是当年在对待苏联的态度上可谓是十分嚣...
原创 他... 他是功勋卓越的百岁老人,活了120岁,贡献诸多 他是功勋卓越的百岁老人,活了120岁,贡献诸多。这个...
原创 忽... 忽必烈,元朝的建立者,成吉思汗的孙子,在其长达35年的统治期间,发动了10场大规模战争。这些战争不仅...
原创 蒙... 蒙古帝国时期的蒙古人,是真正称得上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可惜的是,蒙古人最终还是在世界上失败了,他们的辉...
原创 八... 永乐二十二年,永乐大帝朱棣在北征归途中病逝,大臣们为防止意外秘不发丧,直到皇太孙朱瞻基迎回朱棣遗体,...
原创 淮... 在战争年代,我国出现了很多英勇善战的将领,他们为了中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战,将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但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