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霍去病射杀李敢一事, 功可抵过?
创始人
2025-08-03 13:32:46
0

元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赵随魏青将军出征,李广、赵中途迷了路,耽误了与魏青主力的会师。结果卫青不得不用仅有的五千骑兵抵抗匈奴单于万齐。

卫青当时的军事形势虽然不容乐观,但靠的是其梦幻般的指挥艺术和三军的坚决果断。最终我们打赢了这场艰难的战争,但只是因为我们兵力单薄,口袋不够紧,导致匈奴单于这只兔子偷偷溜走。

大获全胜是一件幸福的事吗?不一定!因为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容错率极低的东西,虽然赢得了战斗,但是对于意志最高的人来说,他一定需要一个完美的结果。所以匈奴单于逃跑是因为李广和赵石齐没有及时赶到,这需要解释和处理。

结果一直兴高采烈的李光同志也想不通。我本来是前锋,你让我做后卫。我本可以在出征时被封侯,却反而成了失职的罪人。我是一个老人。我想要什么?你真的要和那些一点都不像怨妇的年轻人争论吗?

于是,李广给幕府下属留言“刀笔不接”,于是举剑自尽。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自杀就是这么一件大事。但李广不是普通人。这位老同志是部队里的战士。他一生征战无数,骁勇无比。他是汉军不可多得的精神偶像。结果他砸了一块大石头,给当时的社会和朝廷溅起了一连串的浪花。

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赣?

李广出身名门,祖上是敢于和名将王建交手的李信。而李广的单挑能力相当出众,连匈奴都不得不敬他三分;再加上李广在军中几十年,资历在当时无人能及。

也就是说,当时李广的家庭背景很深,个人实力很高,江湖资历很老。在那个武学时代,简直就是武林盟主和精神偶像的存在。这种人其实不可能非正常死亡。

因为一个影响力很大的人突然非正常死亡,很容易引起舆论的各种猜想。知道内情的人可能只是讨论一下,不知道的人如果传播阴谋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消除负面影响。

果然,在袁就职五年后,从战场上回来的发现很难接受父亲李广去世的消息。我爸是老革命,勇夺三军之冠,就算没有封。但结果他并没有以军人最体面的方式死在战场上,而是义愤填膺地在自己人面前自杀了。这叫什么?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

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敢于向卫青将军发泄怒火。我父亲的军旅生活,当年和匈奴打仗的时候,你卫青还在平阳公主府养马为奴呢!我父亲生了三个儿子,我的两个哥哥都为国捐躯了,所以我老李家充满了忠诚!你怎么会听命于卫青,连我爸前将军的位置都要改?这不是故意要套我们爸爸的话吗?所以你必须为我们父亲的死负责!

结果恼羞成怒的李敢偷偷闯进将军府,狠狠打了卫青一顿。

李敢如此明目张胆地犯下以下罪行,其实无异于自寻死路。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们李家的基因其实是冲动易怒的。

但李敢有侥幸心理,因为卫青是个难得的善良人,他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能把这个事情翻过来,也算是做好事,立功。没必要做,因为故事闹得这么大,老革命李广仅存的儿子大概也丢了。

但当时嫁给卫青的平阳公主说,她丈夫受不了这样懦弱的态度。我是公主,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老公挨打而不吭声呢?于是不顾卫青的阻拦,他跑到宫里去找魏如昀子夫诉苦。

一直视月经为亲生母亲的霍去病,恰好和卫子夫在一起,所以知道了这件事。李当场拍案而起,这小子敢骄傲吗?你不知道你是我的士兵吗?我舅舅是大汉军神,皇帝的小舅子,皇帝的小舅子,霍老爷的舅舅。你打他不就是打我们的脸吗?你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爷爷,我不收拾,你就不姓霍了。

不久,汉武帝带着一群人去甘泉宫打猎。青年才俊霍去病和李赣也在随行之列。

于是,在追捕的过程中,霍去病找了一个单独找到李赣的机会,他要和李赣单挑。

做这个一直比较感性。在感情上,李敢打卫青将军,但冷静下来之后,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紧张的上司霍去病将军。

早已被怒火控制的霍去病没有让李敢认怂,而是直接一箭射死了李。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霍去病和李敢是一类人,都是不顾情绪的冲动型男人。

霍去病私下杀了李赣之后,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灾难。因为李敢不是一个普通人,人家几代人都是忠心耿耿的,只是因为立功,还继承了父亲的郎中位置,你是九卿之一,按照现在的标准,也算是部级高官了。霍去病没有经过任何司法程序,就一箭射死了一名大臣级高官,简直是逾越王法。

但当霍去病主动向汉武帝谢罪时,汉武帝悄悄说,李大敢打猎时被鹿咬死,给李大敢安排了葬礼,于是强行将此事翻案。

霍去病的圣洁是有目共睹的强大!

霍去病为什么敢杀李?

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卫青和霍去病的评价不高是有原因的。首先,不排除司马迁本人对外戚非常反感;其次,从霍去病枪杀李赣来看,霍去病摆脱不了骄横任性的嫌疑。

杀人是天经地义的,每个老百姓都应该被判死刑。抗匈英雄霍去病被汉武帝宠信射死,清官九品之一的李赣最终得以全身而退,被汉武帝包庇背书。这种事情其实已经超出了一个正常良心的人的心理接受范围。

一言不合就激情杀人,杀了人,皇帝还故意包庇,弯曲法律。试想,堂堂正正的史圣司马迁怎么会对他们手下留情呢?太史公在记录了李赣的死讯后,意味深长地写了六个字,“我将在老去之前死去”。说实话,这种像春秋时期的批评或者含蓄地指出这是报应,其实已经给了霍去病很好的面子。否则,直接斥责霍去病狂妄自大,漠视人命也不为过。

回到霍去病枪杀李赣的事情,霍去病从小就在达汗的宫廷里。他不知道如果他私下射杀李赣会有什么后果吗?显然不可能!那么,他为什么敢如此大胆地杀死李呢?

如果一个人明明知道某件事不能做,但还是不管不顾的去做,他会先说出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这个人没有选择,比如很多被逼到绝境的人违法乱纪;第二种情况是经不起巨大的利益诱惑。比如很多贪官无奈之下受贿;第三种情况,鬼执着于情绪,比如很多情绪崩溃的人得到歇斯底里的报复;第四种情况是有恃无恐的嚣张,比如很多恶霸明目张胆的欺负男女。

那么对比以上四种情况,前两种情况一眼就能看出,并不接近霍去病的行为逻辑。在剩下的两种情况中,实际上第三种情况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霍去病射杀李敢的消息让他了解到,李敢打魏青其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且这并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如果霍去病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他想杀了李敢来泄愤。本来是可以的,但是过了好多天,这点小事就把李敢打死,有点说不过去。还是那句话,情绪一般都有一定的时效性。

所以,霍去病明知杀李大胆是不对的但还是要这么做。这只会是第四种情况。他有证据,李敢不敢杀就看他的心情了。

这是什么意思?说明霍去病其实是一个相当不成熟不理智的孩子。比如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熊海子,熊海子在外面闯祸一般都是有恃无恐的。反正他家帮他擦屁股,他只关心自己的幸福。

其实历史和生活都是一样的,有时候对成功人士的包容要比普通人多得多。人们总是因为成功人士的成就和光环,选择性地忽略他们的一些道德污点和人格缺陷。很多人这样对待霍去病这样的大人物,美其名曰“掩人耳目”,但同样的行为发生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却往往遭到谴责。

霍去病为什么故意射杀李赣?不也充分体现了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包容放纵的环境中吗?

从小就被一群权贵亲戚惯坏,养成了骄横的性格。他什么都不怕,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假设霍去病不是一个有天赋的军事天才,他一定会成为一个霸道的纨绔子弟。

另一方面,霍去病的亲叔卫青也升到了最后,但卫青受到了痞子的折磨和磨练,所以在气质上要内敛稳重得多。正因为卫青尝过生活中的各种苦,所以他对别人更体贴,更宽容,换句话说,他更有同情心,更通情达理。

像霍去病这种从小被惯坏的孩子,怎么会在乎别人的感受,怎么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呢?从小发号施令的熊海子,长大后因为性格的惯性,只会给任何冒犯他优越感和幸福感的人狠狠的一课。敏感霸道是这类人的共同特征。

霍去病虽然是私生子,但他的叔叔是皇帝,他的月经是皇后,他的叔叔是高级将领,他深受汉武帝的喜爱。他还年轻,不可战胜。你觉得他可以充满优越感吗?一个人的光芒太过耀眼,容易灼伤别人,也容易对自己产生迷幻。过于平坦的人生道路,导致了霍去病性格中最大的缺陷之一——傲慢与自满。

自大自满的人往往放不下别人的冒犯!因为这会严重冲击他们脆弱的虚荣心和优越感。敢打魏,对霍去病来说就是赤裸裸的打他的脸,咱们老卫家这么牛逼,你敢打本将军?看不起谁?不教训你一顿,别人还以为我们老魏家怕你呢!再说了,你一个关内小毛头就敢打傅将军。这是以下犯上,死有余辜。我不能教你太多!

霍去病之所以敢大张旗鼓地射杀李敢,说到底就是他的傲气和戾气太重。在他看来,像李赣这样的人不配与他们的家庭相比。李赣的生命没有他们家的面子珍贵。

军人骄傲、势利傲慢、恃强凌弱是霍去病射杀李赣的性格背景。当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李赣本人犯了死罪,这将大大淡化霍去病的道德和心理负担,甚至让他觉得自己是在伸张正义。

对这件事的现实思考

我先说一点,群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对于霍去病的暴虐行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是优点,但太多了。我们不要混淆了。我们一个个说清楚,给后人看看。其实这才是太史公最伟大的地方。我的话难免会有一定的情绪,但我会尽力实事求是,不抹杀你的功劳,也不掩盖你的过错。这才是真正的“记录”。

所以有很多浅薄的人,大谈“太史公在感情上比霍伟更偏向李广”,虚心说太史公精神扭曲是因为身体残疾,因为太史公是通过霍伟泄愤的穷书生等等。这种论调只会彻底暴露他们的肤浅。

我们读历史,允许大胆怀疑,但必须小心求证;提倡客观辩证法,但不欢迎推翻一切!太史公作为当代历史学家,既然能公开表示反对霍去病,肯定是有原因的。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比如李赣,他本来一无是处,一个贵族家庭,一个有功之臣,一个朝廷大员,最后却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那么,有多少人在权力面前怨天尤人,最后忍气吞声而死?

所以一定要看到太史公对那个时代的勇气和情怀!

再来说说霍去病,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比如一些出身优越,智力超群的公子哥不都是霍去病的类型吗?

今天,我想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谈谈霍去病这个出身高贵、才华横溢的人,来看看我们作为父母、长辈或领导,应该如何培养和教育他们。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所以中国人特别注重孝道和传承,特别注重“不是一家不进一家门”、“一家不说两家话”、“一家关起门来什么话都可以说”等等。

其实这在人性上是合理的。但是,有时候我们要打开思路,放大格局。毕竟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家里。如果我们想进入社会生活,我们必须学会尊重潜在的社会规则和秩序。所以我们很多家长领导都喜欢护犊子,但是护了之后,这个犊子最后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尤其是作为父母和领导,对那些聪明可爱的家人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往往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的偏爱。

但是,这种培养教育模式会带来无穷的烦恼。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不是靠付出和付出就能完成一切的。你的孩子一辈子都生活在你的羽翼下吗?难道他们一辈子只住在你给他们建的这么小的温室里?万一有一天他挣脱了束缚,想去外面的世界释放自己呢?

真正的教育和爱在于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约束。

再看现实生活,那些家里要东西的孩子,最后不栽几个硬跟头,一般很难有所作为。

每个人都喜欢聪明的孩子,但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逻辑。比如汉武帝越来越喜欢霍去病,是因为他在感情上先入为主。外人喜欢霍去病的聪明,是建立在霍去病不会伤害他们的前提下的,他们追求更好的东西的感情在传递。

我们经常听到外人夸自己的孩子。这孩子真可爱,这孩子真聪明,这孩子真活泼...但是你让你可爱聪明活泼的孩子砸窗户,看他们还使劲夸这个孩子吗?

后来霍去病之所以这么嚣张,是因为他从小被人照顾长大的。他根本没有对事物和人情的敬畏感。他觉得别人迁就他是天经地义的,而别人冒犯他是不可原谅的。其实这就是认知上走了极端的自己。

所以,如果真的喜欢一个孩子,就要引导他接地气,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他融入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不要什么都帮他们解决。记住,社会迟早有一天会帮你重新教育你的孩子。

天才生来就是被宠爱的,但一直被宠爱的天才通常不会有好的结局。因为一个人的福报和精力其实就那么多,过早过度消耗,只能靠后期的谴责和惩罚来弥补。

一定要学会让孩子先吃苦,先吃饭,不要惯坏了孩子。只要能帮助他们认清现实,有时候进行一点负面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小的时候懂什么?不是从家长老师领导的意见中慢慢摸索总结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受到过起码的约束,放心,如果孩子没有一次两次捅破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即使我们在情感上是偏的,但是因为我们的情感偏好,给了他们一些绝对太绝对的东西。孩子缺乏合格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正能力。他们只要没有约束感,就会把一件事想成一件事,会管他,闭着眼睛做事。

霍去病的过错,实事求是地说,汉武帝负有主要责任。就像我们今天很多霸道的孩子一样,父母是主要责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或有一定极端性!陕西高温进入鼎... 据中国气象局,7月25日以来,陕西中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北、河南西部、新疆等地出现6~8天35℃...
原创 帝... 文/寂寞的红酒 帖木儿帝国和大明帝国是14-15世纪亚洲最强大的两个帝国,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
原创 一... 解放战争中,团长韩复东率部队摸黑跑步前进,在铁路的另一侧也有一支行进的队伍,一星烟火闪划而过,韩复东...
原创 “... 由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由神圣同盟所维护的欧洲政治秩序,是对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反动。 这种反动秩序既企图扼...
原创 雍... #历史开讲# 大家经常会在影视作品或者小说中读到有关雍正皇帝的故事,而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雍正的帝位来...
原创 靖... 文/史小二记 朱允炆刚即位不久,这一年的冬天,地处北方的北京天寒地冻,燕王府邸,朱棣大摆酒宴,宴请宾...
原创 为... 包拯为何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清官?他不是随随便便成为包青天的,他的身世背景强大到令人震惊! 朋友们,...
原创 兴... 《兴唐传》中的巅峰对决,并不是第一杰李元霸对第二杰宇文成都,无论力挎双虬,还是金锤夺凤镋,或是扬州城...
原创 绝... 公元630年,唐朝大败突厥,李世民下令处死已嫁五任皇帝的“萧皇后”,大将李靖附在李世民耳边悄悄的说了...
原创 如... 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一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