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封建王朝时代,天下王朝的建立与崩塌都处于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王朝末期上层阶级和底层百姓利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朝廷内部腐败,再加上皇帝沉迷于酒池肉林或者无人能改变此时王朝百年间的弊端,于是百姓起义,税收难以到朝廷,就拿明末期间说,百姓造反早已是家常便饭,几十万饥肠辘辘的百姓逼近京畿,皇帝震惊。
山海关打开后,清八旗军南下,宛若无人之境,中原之地弥留的官军和反抗子弟都没有足够的实力面对八旗军,龙战于野,于是大清朝一步步的建立起来。
大清统治者和历史王朝上的第一位统治者一般,上一个朝廷遗留下的烂摊子很难收拾,这时候一定要珍视百姓,一旦施加重税百姓定会群雄激愤,一旦发生民变后果不堪设想。大清统治者施行仁政,大清才足以一步步地收拾破烂的山河。大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它为何能做到疆域遍及四方,国家空前繁华统一呢?
02
其一,这与大清朝前几位君王励精图治,重视民生有关。皇帝的继承以血脉为主,皇家也无法避免每一任皇帝都很贤明,贤明之君难遇,守成之君算是保底,痴迷享乐的皇帝那就伤国家元气了,纵情享乐、不理朝政的皇帝连续来几人任何一个朝代都将衰败和没落。
放眼大清的前几位开国君主,皇太极开创大清很快就撒手人寰,留下了顺治帝处理动荡不堪的王朝,顺治能力其实也不弱,此时的中原江南之地并不和平,江南、西南之地局势模糊,如何能维持王朝的统治和积蓄力量是崇祯皇帝的主要任务。三王是大清的心腹大患,但崇祯皇帝一旦动手处理藩王,那么国家元气必伤,山河动荡之日必将不请自来,因此此时主要以“稳当”为主。
康熙皇帝处理完鳌拜这个干政大臣后,开始了亲政,此时的国内局势远远不是那么平静的,外有外敌,内有藩王,于是康熙以强有力的手腕铲除了藩王,向东北与沙俄作战,向西收复了新疆和西藏,疆域空前繁荣,此后施行仁政。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励精图治将山河交给了乾隆,在乾隆的前期经营下,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清前所未有的强盛,民族繁荣,国家富强。
其次,清朝的税收有保证,有足够的钱粮收复疆域,财政上的充盈足以支持朝中的决策。王朝末期的灭亡离不开税收的影响,后期因为朝政的混乱官员横征暴敛,朝廷征收税务时底层官员为了一己私利胡乱加税,百姓交不起税只能起义了。税收的意义不止于此,明朝末期国库早已一干二净、门可罗雀了,崇祯为了获得钱粮让太监去征收钱粮以此来维持军费开支,与明末比起来大清前期就没有这样的烦恼。
03
此时大清的人口激增,人口多了纳税的人也多了,康熙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几年,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仓库之中可谓是堆积如山,清朝每年的税收就能有几千万两的银子,只要不打仗几乎很多时候都用不完这些银子,一年年的盈余下这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雍正即位后,深入民间了解情况,实施摊丁入亩政策,刺激百姓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每年的国库的税收能有八千万两,盈余更是不计其数。
乾隆前期也是太平享乐,打仗的机会很少,于是国库更是充盈。没了战争的消耗国库可谓充盈无比,换一方面来看,如果大清的钱粮不足,何谈收复新疆西藏,何谈与沙俄作战,何谈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将新疆西藏纳入统治呢?
清朝能做到大一统离不开前几位君王的治理,一位位皇帝的正确决策帮助了大清建立了大一统国家,物力财力帮助了皇帝决策的顺利执行,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