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的建立
明朝内阁是明朝
建文四年(1402年)
至
崇祯十七年(1644年)
的皇帝顾问机构。之后其势力逐渐增强,后来在明朝逐渐成为行政中枢。内阁侍郎从一个到七个不等,大多自称内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有顾问地位,皇帝有最终决定权,而大学士很少有机会参与决策。到了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地位越来越受尊重。从此,内阁的力量与日俱增。到了明朝世宗中期,夏言、严嵩等人掌管内阁,地位令人刮目相看,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大有对六部形成压制。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出现了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虽然后来的朝代名称不同,但官职一直有丞相,并被赋予很大的权利(其地位和权利仅次于皇帝,主要辅助皇帝处理政治事务)。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当初也是成立丞相的,但在权臣丞相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六部尚书只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但也导致皇帝的工作量剧增。朱元璋很勤奋,也能干,但他身后的后继者就没那么勤奋了。
内阁雏形期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内阁,内阁最初只是负责向皇帝提供咨询的机构,内阁的组成人员——内阁大学士,从翰林院选拔(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出身才能进翰林院,可见内阁大学士都是高素质人才),充当皇帝的私人顾问,品级较低,不直接参与政权,权利较小。
内阁发展壮大期
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的皇帝慢慢在政治上呈现懈怠之势,皇帝处理政治,越来越依靠内阁。成祖之后,仁宗朱高炽继承皇位,内阁成员主要是以前的东宫老臣,比如大名鼎鼎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傅,他们都被重用,被称为阁臣。从这时候开始,内阁的权力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权力部门。这时候内阁的主要作用就是“票拟”,审核六部和地方提出的奏章,并给出合理建议。“票拟”将建议写在小纸票上,附贴在奏章上,通政司进行分类总结汇总,最终报皇帝审核。
内阁成熟期
明代宗景泰年间,吏部尚书王文进入内阁被称为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的成员主要从六部大臣等实权官员中选拔,使内阁大学士成为掌握真正的实权职位,从这开始,内阁的权利高于了六部,形成六部职权归属内阁,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模式。明武宗朱厚照郑德时期,从内阁大学士中选出了一位资历和威望最高的内阁大臣,称之为
首辅
,首辅由此诞生,统领内阁之事,其余内阁成员,称之为次辅,地位次之。
其间涌现出了夏言、严嵩、徐阶等几个首辅。这个时候内阁首辅的权力,实际等同于历朝历代的宰相权力,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实际上已经可以等同了。此时的内阁不仅仅局限于“票拟”权,还拥有向皇帝推荐官员的权力,领导指挥六部,监督各级地方官员,对国家的许多政治事务进行决策。
内阁顶峰期
经过嘉靖和隆庆代的发展,在万历初期,内阁权力达到顶峰,内阁首辅张居正执政,使内阁成为政府运作的中心,并通过内阁的推动,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张居正变法改革。这个时候内阁首辅张居正,其实已经接近现代
首相
的地位了,内阁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