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将无数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波谲云诡的南宋初年。
其故事发生在岳飞遇害后四年。
但他的影响,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在电影中。
只不过近些年,关于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争论乃至争吵越来越多。
很多人都觉得金人为女真祖先,而女真即为满族。
所以宋金两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只能算中华民族间的内战。
据此,他们认为岳飞算不得民族英雄。
这种观点乍一看非常有道理,但实际上根本禁不住深究、站不住脚。
那么这种观点的问题究竟在哪呢?
“华夷之别”别在哪?
很多人在阅读中国古代的史籍时,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将近代才兴起的民族主义带入到古代。
并据此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应该是像近代这样,以解剖学、基因学上的差别为判别标准。
即,界限分明、不可混淆。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史书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华夷之别”、“夷夏之防”这些用来形容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成语。
但这些成语中的“华”和“夷”,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指的不是民族,而是文化。
比如春秋时期,齐国争霸的口号是“尊王攘夷”。
这个夷,也包括楚国与郑国。
就民族来说,楚国是“华夏”吗?
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楚国君主的祖先熊绛姓芈,是远古氏族部落时期“火神”祝融的后代。
他们刚开始时确实算是外族。
甚至很可能是蚩尤的部下。
但经过时间的沉淀,他们早已融入华夏。
而郑国是姬姓诸侯国,是天子的亲戚。
其比楚国还“华夏”,还正统。
那为什么楚国、郑国会被归于“夷”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文化落后。
“华”的意思是服饰华美,“夏”的意思是文化高雅。
华夏连用,以代指中国民族。
其实强调的是文化的先进性、道德的优越性而非血缘上的亲近。
楚国是南方大国。
它的文化带有太多的楚地特色,与中原文化相比过于落后。
所以楚国才会被“踢出”华夏之列,被归入“夷”。
后来楚国吞并随国时,随国国君说“我无罪”,指责楚国不讲“礼”。
对此,楚国国君用“我蛮夷也”来回应。
正是因为当时的“夷”代指文化落后、不讲礼仪。
所以楚国才能用这个当挡箭牌大肆扩张领土。
后来随着楚文化崛起,楚国又从“夷”升格到了“华夏”。
即史书记载的“不复以蛮夷视之”。
当然,确切的说,后来的华夷之别里面也包含了血缘与民族。
这主要是因为在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附、内迁,酿成了五胡之乱。
在这个过程中,朴素的民族主义被激发了出来。
也就是,他们讲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因此,这一时代之后,华夷之别变得更加强调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血缘。
总的来说,区分华夏族与夷族的主要标准仍是文化与礼仪。
魏晋时期确实非常在意民族与血缘。
但是当鲜卑、匈奴等外族达到华夏族的文化、道德要求以后,他们也被接纳进了华夏族。
有了这个知识的铺垫,我们就可以对岳飞的行为进行定性了。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吗?
要讨论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最重要的是先明确岳飞代表的是哪个民族。
如果他代表的是广义上的华夏族,那么他在古代和现代这两种语境下都是民族英雄。
但如果他代表的是狭义上的血缘汉族,那么他在历史语境下是民族英雄,在现代语境下则不好下判断。
华夏族的特点就是包容万象,主要以文化、礼仪为标准,判断族类。
金朝的主体族类为女真人。
女真人起自白山黑水之间,以勇力著称,非常适合当战士,却不符合华夏族的族群要求。
女真人在攻灭辽国、北宋后,做出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事情。
他们的行为给辽宋两国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因此在那个时候,他们就是“夷”、就是外族。
南宋军民绝不会愿意接纳这些掳走他们皇帝、强暴他们妻女的“异乡人”。
岳飞抗击金军的行动目的在于将外族驱逐出华夏族的土地,光复中原.
这种行为在当时看来无疑是符合华夷之别的,是正义的、无可指责的。
因此,在历史的语境下,人们称岳飞为民族英雄,称岳飞的行动为民族对抗,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后来,女真人也没能“逍遥”太久。
金人怎么对北宋,蒙古就怎么对金人。
但历史证明,华夏族的力量是强大的。
如今,女真人、蒙古人都已经融入了华夏族。
“华夏族”其实就是中华民族。
在现代语境下,中华民族囊括了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
其中就包括女真人的后代满族人。
满族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离了他们原来的文化与文明,成为了华夏族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现在的女真人其实和岳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岳飞对抗的是那些还没融入华夏族的女真“夷”族。
满人融入华夏族后,和自己的祖先其实已经不是同一文化与同一族群。
所以岳飞的抗金行动在现代语境下依然是民族对抗,而非民族内战。
如果非要强调岳飞的汉人属性,则会使这个问题变得极度复杂化。
因为汉族归根结底只是华夏族的主体民族。
华夏族与周边的“夷”族交流融合时,免不了要发生摩擦与冲突。
而且在华夏族衰落时,周边的“夷”族也往往会选择入侵。
这几千年的摩擦与融合,让华夏族内部的民族关系变成了一团乱麻。
所有人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例子去挑拨华夏族内的民族关系,满足自己的私利。
这个问题之所以在近几年尤其严重,主要还是因为民族叙事的作品逐渐丰富。
但民族教育却没有跟上。
很多人一提到民族,往往只能想到汉族、满族、壮族等分支族类,而没能想到自己其实也属于华夏族、属于中华民族。
这导致很多人对岳飞的民族英雄地位产生了质疑。
更重要的是,讨论这个“汉族”意义上的岳飞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因为岳飞爱的民族是“华夏族”,爱的国家是“家国”。
古代人没有现代国家的概念,也没有领土主权、国家疆界的概念。
对大小官吏、军人百姓来说,他们真正服从并效忠的,其实是代表国家的皇帝。
历史语境下的“中国”与“国家”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知道历史上的“中国”与“国家”是什么意思。
“中国”这个词的现代意思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但在古代,“中国”的意思要复杂得多。
最开始“中国”指的是居中的国家,或者说占据中原的国家。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的中国就是这个意思。
当时华夏族还没有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经常要面对南蛮、西戎、北狄、东夷的入侵。
所以才会用中国来代指自己,认为四夷都是“居天地之偏”。
后来,中国逐渐成为了正统国家的代称。
即,谁在文化上更能代表先进的华夏文化,那么谁就是中国。
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北朝占据中原,居天下之中。
其又是儒学重地,在文化上压南方一头。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北朝才是正统、才是“中国”。
因此在古代,“中国”这个词更倾向于强调地理与文明。
谁在中原,谁更文明,那么谁就是“中国”。
而现代国家的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
这种观念非常关注国家的主权、领土和疆界。
这在中国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中国古代从来没有明确的疆界这一说。
毕竟历朝历代的疆域一直都是动态变化的。
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念,更加强调“家”,甚至可以倒过来,称国家为“家国”。
“国家”只为一家一姓服务,是统治阶级用来统治的工具。
这种“国家”的概念可以用西方一句流传度非常广的话来概括。
那就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名言“朕即国家”。
生活在那个年代,岳飞也不能免俗,他肯定爱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他爱的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而是赵家的“家国”。
对一个生活在儒学环境下的将领而言,这种爱是很自然的。
因此,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岳飞。
岳飞跳不出历史的局限,他仍忠诚于他的君主。
哪怕这个君主无能,他仍爱他的国家。
哪怕这个国家是“家国”。
也许正是这一系列的矛盾的交织,才让岳飞的遇害显得如此悲壮。
总结
盲目评价岳飞不可取。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先尽可能将自己带入那个国将不国的南宋初年。
按照当时的人的观念去思考,再去评价岳飞。
岳飞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
他被他当时所处的时代限制着。
但这不妨碍他的伟大、他的爱国,更不妨碍他是一位民族英雄。
这里的民族,指的不是汉族,而是华夏族。
这里的国家,指的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中国。
中国的民族与国家从来不是靠血缘去界定,而是靠文化、靠礼仪。
哪怕是少数民族当权,只要仍推崇华夏文化,那么中国就依然是华夏的中国。
之后我们再见到“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样的言论,大可以一笑置之。
参考文献
《宋史》
《北史》
《廿二史札记》
《礼记》
《四书章句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