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前,明知道孙子远不及儿子燕王朱棣有谋略,但他还是把接班人的位置留给了孙子。
为了让孙子的帝王之路平坦且长远,朱元璋是费尽了心机。他肃清贪官,以剥皮充草、抽肠、挑筋、剔膝盖等酷刑,遏制官场贪腐现象;他排除异己,清除拥兵自重,权势熏天的大臣。就连明朝开国大将,战神蓝玉也被夷了三族,惨遭剥皮充草。
有学者认为,如果蓝玉不死,朱棣不敢轻易造反,也不会发生后面的“靖役之难”。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他究竟是在帮后来继位的建文帝排除障碍,还是让建文帝无人可用呢?朱元璋出生贫寒,他放过羊,做过和尚、要过饭,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他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他仇恨贪官污吏,立志要推翻元朝腐朽的政权,所以朱元璋建朝后就颁布了一条法令,官员贪污超过60两纹银,一律受刑,重者剥皮充草。
明朝时期的60两纹银,折合现在人民币大约为八万元。有人可能认为,区区60两银子贪赃枉法不值得,要知道,朱元璋给官员的俸禄很低,这就造成了明朝低薪养贪的现象。朱元璋立志杀尽天下贪官,他执政31年的时间里,杀掉贪官15万人。这些贪官有相当一部分被剥皮,皮剥下来后,把草充进人皮里,就成了一个人皮草人,然后再把草人摆放在府衙门口或者土地庙门前。以此警示当权者清正廉明,不要落得被剥皮的下场。
被朱元璋剥皮的高官蓝玉算一个,蓝玉是安徽定远人,他和朱元璋属于拐弯抹角的亲戚,蓝玉是太子朱标老岳父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太子妃的舅父。蓝玉一直跟随常遇春征战沙场,立下许多战功。常遇春死后,蓝玉得到提拔,接替常遇春的职位,开始统领大军。因为足智多谋、作战骁勇,屡立战功,先后被封永昌侯、征虏大将军及凉国公。
蓝玉自持为大明王朝立下的汗马功劳,战功显赫,开始有些居功自傲。一次他征战回关,守城的人开门晚了一些,他直接破门而入。这件事对朱元璋触动很大,为此朱元璋还批评了一下蓝玉,但蓝玉依旧我行我素。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有锦衣卫密报蓝玉谋反,朱元璋将蓝玉逮捕。并以此为借口,将许多功臣名将株连斩杀,因蓝玉案被牵连的人数多达二万五千人之多。
朱元璋对蓝玉的处置是夷三族,蓝玉本人还被剥皮充草。之后,为震慑他人,蓝玉的人皮还被送往他的女儿蜀王妃那里。至此,为明朝开疆拓土的战神蓝玉落了个悲惨结局,也正应了那句名言:“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朱元璋为何要清除开国功臣呢,这要从一年前说起,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朱标去陕西视察,结果感染风寒,不幸病逝。
朱标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子,也是大明王朝未来的接班人。他博学多才,宅心仁厚,很受朝臣的拥护和爱戴,可惜还没等登基就走到了朱元璋前面。朱标死后,太子之位空缺。其实朱元璋内心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一个就是燕王朱棣。但是和大臣商议后,朱棣被否定,因为自古皇位传嫡传长传贤,朱棣是庶出(朱棣生母一直是个谜),朝内大臣多对其无好感。
其实,在朱元璋众皇子中,朱棣是和他最像的人:杀伐果断,雄才伟略,勤勉执政,是继位的不二人选。但朱元璋却选择了皇孙朱允炆,他害怕孙子镇不住蓝玉等位高权重的大臣,所以在驾崩前,诛杀了大部分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看似为建文帝扫平了道路,却也导致燕王朱棣造反时,建文帝手中没有能人可用。反过来说,朱棣的成功,也让大明王朝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永乐盛世。也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