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到底有多传奇?
甘罗妙岁,卒起张唐。他是甘茂之孙,比秦始皇嬴政只晚出生三年,12岁就成为秦国宰相,为何却昙花一现?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甘罗早达子牙迟,迟早穷通各有时。请看春花与秋菊,时来自发不愆期。
《——【·甘罗的家事·】——》
甘罗是昔日秦国左宰相甘茂之孙,正所谓虎父无犬子,12岁便当宰相的甘罗,他的祖父便十分的不平凡。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甘茂本是下菜人,后来因为张仪等人的原因求见秦惠王,秦王使为将。后“武王立”。
原本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武王自幼便不满张仪,再加上其他臣子的馋言,自然要将张仪等人逐出,可是甘茂仍然留了下来。
后来,“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后来,伴随着秦朝国力越来越强大,此时的秦国已经经历了商鞅变法,农业种植业发达,而且法令兵行,军队战斗力强大,已经实现了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而国内的矛盾也由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了地主跟农民之间的矛盾,国力强大,自然就有了窥视周朝的心思,想要将其取而代之。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
甘茂离开前,曾列举了曾参杀人以及乐羊伐中山的例子,希望秦武王能给予自己信任,毕竟将在外君命也无所不受。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秦武王的回答也非常的果断,表示自己会给予对方绝对的信任。
所以“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争之。”甘茂5月而不拔,就如同昔日的乐羊伐中山一般,因为樗里子、公孙奭等人的看法,秦武王也确实有了迟疑之心,想要罢兵,好在最后结局还是好的。
秦王还是给了甘茂以一定的信任,没有罢兵,最后“甘茂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正所谓功高而震主,君心难测。战国的将相,大多是狡兔死,走狗烹,正如伍子胥文种,也有受到其他臣子谗言而死的,如白起等。
盖世之功不赏,伴随着王权日盛,君主大多是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享乐,战国的将相,最后善始善终者太少。这一点也正如同蔡泽对应侯的谏言。
甘茂的结局也没有逃出这一种定律。“向寿、公孙奭谗言,甘茂辍伐魏蒲阪,亡去。”
甘茂逃亡时遇上了苏代,苏代转而向秦王建言。“甘茂,非常士也。其居於秦,累世重矣。自殽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
如甘茂这样的人物,绝非池中之物,居秦数年,对秦国的地理形势,地形险异以及军事构化全都一清二楚。
所以甘茂一旦到了齐国,约同韩魏共同讨伐秦国,那秦国就危险了。
秦王听后果然后悔了,给出相印,让人到齐国将甘茂迎回来,可“甘茂不往。”
后来齐国曾派甘茂出使楚国,楚王对甘茂早是慕名已久,
楚王对范蜎说“寡人欲相甘茂,可乎?”范娟对此的回应是绝对不可,楚王也罢了此项决定。所以一代名臣甘茂最后的结局便是“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甘茂之孙·】——》
吕不韦“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甘茂有孙曰甘罗,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王派张唐相燕国,跟燕国合作,共同讨伐赵国,以广河间之地。
可是张唐却不愿意去,吕不韦好几次劝说,张唐都执意不从。张唐称若要出使燕国,必须途经赵国,自己曾经为秦王讨伐过赵国,赵国恨自己,甚至还为之扬言,“但凡能拿到张唐,便赐予百里之地。”那自己要经过赵国的话,小命还能留下吗?
春秋时期便有过一个类似的例子,申无畏,是楚国的臣子。跟宋国有旧怨,出使别国时,要途经宋国,申无畏认为,宋国绝对不会放了他一定会杀了他。
申无畏自然不愿意去,楚王就说“没事,我给你改个名字。”
申无畏却说“名字可改,面孔怎么能改呢?”
楚王愤怒之下说“若是宋国杀了你,我给你报仇。”其实这便是楚王的目的,为了能给讨伐宋国找一个借口。申无畏最后果然在途经宋国后被杀了,而楚王也如愿的去讨伐宋国。但最后因宋国的坚守而没能破城,申无畏也算是白死了。
既然有类似的例子在前,张唐自然是不愿出使燕国的。
所以不管文信侯怎样劝说,张唐都是不听。在知道此事后,甘罗便主动献计,称自己有说法说服张唐。
文信侯一听便怒了“我劝他尚且不听,你有什么办法能说服他呢?”
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有志不在年高。甘罗去劝说张唐,果然一劝就成功了。
甘罗见到张唐后第一句话便是“你觉得你的功劳跟白起相比如何呢?”
张唐听后面色恐怖的说“武安君南挫彊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听后便笑了笑问“应侯之用於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范雎在魏国遭受鞭打后,来到秦国,虽是受到了秦王的赏识,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措施,秦王还为了他坚持要魏齐的脑袋,后来也是因为范雎的谏言,秦王刺死了白起。
范雎是颇受宠幸的,可是权势方面还是远远比不上吕不韦。
所以,甘罗听到张唐的答复后,就一针见血的说。“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於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你的功劳比不上白起,连白起都死在了应侯手中,如今文信侯的权威更胜应侯,你的功劳却远远比不上白起,我不知道你会死在哪里。
张唐听后恍然大悟,立刻起身出发。
甘罗劝动了张唐,就立刻请求去拜见秦王,在史记和战国策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可是在《东周列国志》中将其刻画为“秦王宣甘罗入见,身才五尺,眉目秀美如画。”
甘罗见秦王,请求先去拜访赵国,秦王应允。
甘罗到达“目的地”后,对赵王说“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彊赵攻弱燕。”
燕太子丹留在秦国,是燕不欺秦。张唐相燕,是秦不欺燕。如此秦燕的关系便近了。若两者一起讨伐赵国,赵国便危在旦夕了。
所以赵国对秦国的孝敬之心必须要强于燕国,这样子赵国和秦国才会联合。为了表示诚意,为了表示孝敬之心,赵国应该给出五城,意思一下。
赵王听后深以为然,考虑到秦国势力强大,终究是不敢与之争锋。所以便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后来秦国送归了燕太子,而赵乘势攻打燕国,秦国果然也没有站在燕国的一方,最后赵国得了30城,自己记忆留了19城,给了秦国十一城。
以上是史记中的记载,而《战国策》的中的记载跟此说法大差不离。
战国策的记载称“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後世。
《——【·甘罗之死·】——》
秦王赐予甘罗上卿职位,当时位同宰相,同时又将甘茂原本的田宅赐给了甘罗。“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复以向时所封甘茂田宅赐之。”
片言纳地广河间,上谷封疆又割燕。许大功劳出童子,天生智慧岂因年?
相比于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东周列国志》中的故事将此段描述的更为绘声绘色,《东周列国志》记载为。
五尺俊美少年甘罗前往赵国时对赵王说。“大王不如割五城献秦,以广河间,臣请言于寡君,止张唐之行,绝燕之好,而与赵为欢。夫以强赵攻弱燕,而秦不为救,此其所得,岂止五城而已哉?”
赵王大悦,赐甘罗黄金百镒,白璧二双,以五城地图付之,使还报秦王。秦王喜曰:“河间之地,赖孺子而广矣!孺子之智,大于其身。”
甘罗的死因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间没有明确记载,在《东周列国志》中则进行了一段刻画。
上面明确写到“燕太子丹在秦,闻秦之背燕而与赵,如坐针毡,欲逃归,又恐不得出关,乃求与甘罗为友,欲资其谋,为归燕之计。忽一夕,甘罗梦紫衣吏持天符来,言:“奉上帝命,召归天上。”遂无疾而卒。高才不寿,惜哉!太子丹遂留于秦矣。”
燕太子在秦国时,得知了秦国要跟赵国共同讨伐燕国的消息,如坐针毡,生怕自己会被拿来祭旗,所以想要逃回去,但就怕不能出关。
所以便想方设法跟甘罗结识,想要获得甘罗的帮助。但是当时的甘罗已经回归天上,终究是高才不寿。
甘罗的死因自古以来有着种种猜测和说法,有人称他是被秦王嬴政所杀,但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大致推断,彼时甘罗使赵是在秦王政三年,赵悼襄王元年。
嬴政是13岁继位,当时应该是在15岁。
甘罗跟嬴政年龄差大概在3岁左右,所以甘罗被嬴政所害的可能较小。也有人推测称甘罗是被吕不韦所害。
当然,更多的说法称其高才而不寿,惠极必伤,年少早亡。真相终究是没有盖棺定论,种种猜测,亦留于后人评说。
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
《战国策》
《东周列国志》
《史记》
下一篇:原创 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