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汉高祖刘邦自从起兵反秦到最后建立大汉王朝,萧何,夏侯婴、樊哙等这些老乡一直坚定不移的追随着刘邦,可是有一位老乡反复横跳的做法让刘邦十分痛恨,没想到最后他却被封了候。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人们反对秦朝统治的序幕,消息传到沛县,刘邦等人也加入了反抗秦朝统治的潮流。
在萧何、曹参和樊哙的推举下刘邦成了当地起义军的首领,这时候身为沛县老乡的雍齿也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可是因为雍齿是贵族出身,自认为身份尊贵,再加上刘邦年轻时的做派比较轻狂,所以雍齿多少有些看不起刘邦。
但刘邦看在老乡的份上,在起义之时还是接纳了雍齿。不仅如此,刘邦不计前嫌,反倒是充分的信任,希望雍齿也能如兄弟一样伴随自己打江山,于是将丰邑交给了雍齿来驻守。
此时的雍齿便开始了自己反复横跳的操作,有一次刘邦带兵外出作战,雍齿留下来守城,当面对着魏国将军周市提出的诱人条件,雍齿果断的选择了献城投降。
后来,刘邦在项梁的帮助下打下了丰邑,雍齿就逃到了魏国,没多久,魏国被打败,雍齿又投靠了赵国,做了赵国的将军。
楚、汉在荥阳、成皋进入拉锯战时,刘邦派韩信率军攻魏、灭赵、降燕、破齐,对项羽进行合围,此时,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汉军倾斜,雍齿又重归汉营。
当刘邦看到雍齿时,恨不得立刻杀了他,但此时项羽未灭,还是用人之际,且杀雍齿会影响到汉军丰邑沛县元老的团结,就留下了他。
此时的雍齿也明白了自己再也没有后路可选了,于是每次打仗时都冲在前面,以展现自己的忠诚之心,希望借此来弥补曾经犯下的过错。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登基做了皇帝,第二年,刘邦率先封赏了功劳比较大的功臣二十多人,由于其他人的功劳还没有评定好,所以封赏的事情就暂时搁置起来了。
这下就引起了很多将领的猜测,由于他们以前都曾经得罪过刘邦,是不是刘邦要秋后算账,于是这些人就经常聚到一块商量对策。
这种情况被刘邦看到了,就询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说:“如今我们这些将领中,陛下最痛恨谁呢?”刘邦回答说:“自然是雍齿,他多次让我难堪,可是后来他的军功比较多,我不好直接对他动手。”
张良就建议刘邦先封雍齿为侯,这样就能打消其他将领的疑虑,刘邦为了自己的江山稳固,就同意了张良的建议。
这样一来,一场因为分封而引起的隐患就被及时消除了。
通过刘邦封雍齿为侯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作为一个开国之君特有的大度和雅量,他为了江山的稳定可以抛弃自己的好恶,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想当初项羽在分封诸王的时候就没控制好自己的好恶,把得罪自己的人都分封到不好的地方,结果引起了各个封王的不满,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作为这件事情的受益人雍齿也是幸运的,虽然自己多次做出让刘邦痛恨的事情,但始终没有触及到刘邦的底线,后来又挣了不少的军功,再加上当时的形势紧迫才能让他落得个好归宿。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刘邦的大度和雅量,多从事情的本质去考虑问题,避免用自己的好恶来处理问题。
这就是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如果大家喜欢记得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