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监之乱是什么叛乱?难道是三个太监引发的吗?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三监之乱是三个太监搞的事情,故事的源头还要从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开始说起。
首先介绍一下文中可能出现的人物及相互关系:周文王的嫡子老二周武王姬发、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姬旦、老五蔡叔度、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处,他们的母亲都是太姒,召公姬奭也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但并不是嫡母所生。
1.三监是什么?
周人历经古公亶父、季历和文王三代人的努力,不断蚕食商人的地盘,最终实现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局势。周武王时期,孟津会盟有八百诸侯参与,为武王伐纣做好的准备,两年后通过牧野之战彻底击败了商纣王,夺取了对天下的控制权。为有效地统治幅只辽阔的疆士,武王采取了“封建亲威,以藩屏周”的政策,大封诸侯,将周宗室子孙和伐商功臣分封到全国各地,帮助周天子治理地方,并对已经存在的原有方国进行册封,肯定他们的合法性,获取地方上的支持。史料记载,商朝虽然灭亡,但是殷人尤存,并没有被周人屠戮,为有效控制商朝遗民,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也被封为诸侯,继续统领原有族人。为防止武康作乱,武王将朝歌附近的商地分为三个部分,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各踞一国,对武庚进行监视,称为“三监“,这就是三监的由来,和太监是没关系的,2500多年以后的明朝才是太监大杀四方的时代。
2.三监为什么要作乱?
武王灭商后,不到两年就因病去世了,太子姬诵继位,就是开创成康之治的周成王,当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
《荀子?儒效》中说:“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
就是说在这危机四伏的多事之秋,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挺身而出,防止刚刚建立的周朝被敌人颠覆,便将周王室的所有权力都直接集中到了自己手中,代替天子号令天下承担起了稳定江山社稷的重任。但是周公专权的做法马上就引来了一些大臣都互相议论说:“看来周公姬日要对成王不利了”。一石击起千层浪,周公自立的流言迅速传遍九州,使得刚刚建国两年的周王朝处在崩溃的边缘。
“周公旦坐于朝堂之上,接受诸侯大臣的跪拜”,可谓权势滔天,随时都有取代周天子的可能。位居开国功臣之首的姜尚在武王逝世后被周公封为齐侯,可能是为了将姜尚从中央排除,使政权集中到周公自己手中,方便治理国家。周公的这些做法被武王封到原商地的弟弟管叔看在眼里,开始对周公的权势有所忌惮,同时根据周之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王位传承制度同时存在的先例,心里也开始有的想法。在文王的嫡子中,管叔鲜排行老三,周公旦排行老四,按理说应该老三优先获取摄政的权利,远在商地的管叔心里必定不平衡,但是周公摄政的事实摆在眼前,他能做的只有顺从或者反抗两条路。或许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周公真有不臣之情,管叔清君侧,后来失败了,经过这场动乱,周公由于某些原因还政于成王,换取了千古美名。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最终结果就是管叔鲜联合其余二监,与殷人首领武庚合作,进行了激烈武装叛乱,试图夺取对周朝的控制权。
3.三监之乱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对这次旨在颠覆新政权的叛乱,周公给子坚决回击。他以成王的名义率军东伐,首先消了参与叛乱的“三监”,杀死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对霍叔也子以贬黜。周公又率大军讨伐武庚,武庚战败,死在了逃亡的路上。三监之乱历时三年,其结果以武庚与三监被消灭而结束。为进一步统治殷人,封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国;殷之遗民被分成四部分进行统治,卫国、宋国、成周洛邑、其他诸侯国四分殷人,使得他们不再具备作乱的能力。同时,周公为了控制局势,防止再度发生叛乱,将周王朝军队分成三支:一支为殷八师,驻守在殷墟;一支为成周八师,驻守洛邑;一支为西六师,驻守宗周镐京。三支军队分别镇守一方,保证了周王朝政局的稳定和对周边诸侯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