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刘邦斩蛇起义,故事的寓意乍看上去很简单,但越想就越糊涂。既然秦朝自居水德,颜色尚黑,那么刘邦斩的就不应该是白蛇,而应该是黑蛇,这条蛇不应该是白帝之子,而应该是黑帝之子。但这也不对,因为刘邦如果是赤帝之子的代表,赤在五行当中对应着火,那么汉朝就应该是火德,水能灭火,火德的汉怎么灭得掉水德的秦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土火之争
这些问题,越是认真,就越是想不通。古人早就想不通了,做出过各种大费周章的解释。比如《宋书·历志上》记载了一场很烧脑的学术争议,正方认为在五德相克的理论当中,周代是火德,水能克火,自然秦代是水德,土能克水,所以汉代是土德。
反方拿出来的论据就是刘邦斩蛇,说既然是赤帝之子杀了白帝之子,汉朝显然是火德。正方的回击堪称旁逸斜出,说假如汉朝是火德,那么对应的就应该是赤帝本尊,而不是赤帝之子。所谓赤帝之子,自然就是由火产生的东西。这里需要暂时搁置五德相克理论,换上五德相生理论,火生土,所以赤帝之子代表的是土德,而不是火德。小结一下:火生土,所以赤帝之子是土;土克水,所以汉灭秦。
这种问题实在很难争出是非对错。汉朝人自己就搞不清楚本朝到底是水德、土德还是火德,官方口径改了又改,一笔糊涂账。争到最后,终于火德赢了,但直到东汉才算进入了稳定的火德时期,以至于有了“炎汉”、“炎刘”这些怪词,它们都是从火德理论来的。
天命背书
五德终始这套理论,就像圆谎,一开始炮制出来一段谎话,编得比较粗糙,禁不起推敲,等到推敲的人多了,就得各种圆谎,各种打补丁,而每打一个补丁,就会露出更大的破绽,也就需要更大的补丁去弥缝。到最后理论体系叠床架屋,宏大而壮阔,只要想解释什么,就可以解释什么,只要想推翻什么,也同样可以推翻什么。
司马光一向都有无神论精神,根本不信这些东西,以他对《资治通鉴》的编写惯例,按说应该把这段内容删掉才对。但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没删。后来朱熹编写《通鉴纲目》,竟然也保留了这段内容,也不知道是出于疏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但朱熹在别处明确讲过,这类事情纯属子虚乌有。
哪怕不需要有无神论的立场,五德终始说也总是难以自圆其说。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直到汉朝都立国了,并且走完了前半程了,还没能给自己找准五德当中的准确定位,在刘邦的一生当中根本不可能搞清楚这套东西,也没有其他人能搞得清。
刘邦不但自己没什么文化,主要的追随者们也都没什么文化,所以,如果真要想拿神道设教的思路忽悠人,就只能使用最粗浅的话术,类似于“大楚兴,陈胜王”那种,否则不但编不出来,也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
另一方面,秦始皇搞的那套五德终始说,要想普及到全国,成为每一个秦朝百姓的常识,不知道还要花多少年的工夫。在刘邦的斩蛇神话里,炮制之初大概只想表达一个很粗浅的意思:刘邦是天帝之子,将要杀掉另一个天帝之子。追随者们只需要知道刘邦不是凡人,有天命给他背书,就可以了。
望气理论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秦始皇正在小心应对着天命。那些年里,他常说一句话:“东南有天子气。”所谓天子气,来自望气理论,基本逻辑是这样的:地上有什么事物,天上就会出现相应的云气。如果某个地方会出现未来的天子,那么当地的天空,就会经常浮现某种特殊的云气,只有会望气之术的人才能够识别出来。
这套占卜技术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代,鲁国望气专家梓慎登台望氛,预见到宋国将要发生动乱,并且动乱会持续3年之久,他还看出了蔡国即将发生国丧,蔡国国君马上就要死了。鲁国贵族叔孙昭子很认可梓慎的预言,说宋国如果发生动乱的话,罪魁祸首一定是戴氏和桓氏两大家族,因为这两大家族骄奢淫逸惯了,严重僭越礼制,纯属惹祸的根苗。
结果,梓慎的预言完全应验,叔孙昭子的判断也没有错,当时所谓“望氛”,就是后来所谓“望气”。战国时代兵火连天,望气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高科技。即便是墨家这种脚踏实地的实战派,也特别重视望气,发展出了一整套的望气规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有《天文气象杂占》和《日月风雨云气占》,图文并茂,画出了很多的云气类型,一一解释怎样的云气对应着怎样的现实状况。
望气技术到底靠不靠谱,这虽然见仁见智,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汉之际,很多人对这一类的神秘知识深信不疑,即便是高级知识分子也不能免俗。
天子之气
那么,在望气技术里边,怎样辨识天子气呢?
《晋书·天文志》有答案,说天子气“内赤外黄”,中间是红色,外围是黄色,有不同的变化形态,诸如雾气当中隐隐有华盖的样子,或者像一个没有手的青衣人…···
秦始皇身边汇集着各种术士,也不知道是谁告诉他“东南有天子气”的,反正秦始皇信进去了,之所以大规模东巡,为的就是把天子气镇住。刘邦怀疑这件事怕是跟自己有关,就藏身在芒山、砀山一带的山林水泽之间。妻子吕雉经常和别人一起去找刘邦,别人不知道该怎么找,但吕雉总是一找就能找到。
连刘邦自己都感到奇怪,问吕雉有什么秘诀。
吕雉回答说:“你藏身的地方,上面会有特殊的云气,只要向着云气的方向找过去,就不难找得到你。”
这话传到沛县子弟的耳朵里,很多人都想投奔刘邦。
这种怪力乱神的事情显然纯属虚构,但撇开虚构的泡沫之后,到底有哪些信息是真的呢?
首先,望气之术在当时确实很有市场,连军队打仗都要配置望气方面的专业人员,打到函谷关的周文就是这一行出身。秦始皇有这些迷信,如果真的听到专家给出“东南有天子气”的意见,当然会引起重视。秦始皇的5次东巡,有两次经过楚地,尤其是最后一次东巡在楚地各处逗留,向楚地人士好好露了一次獠牙。但是,这真的和镇住天子气有关系吗?
化解风险
在方术逻辑里,只要发现了风险,自然就有相应的办法化解风险。《汉书》有过记载,说在汉武帝晚年,望气专家汇报说长安监狱出现了天子气,汉武帝的办法相当简单粗暴:凡是在狱中收押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通通杀掉。
按说秦始皇不会比汉武帝更仁慈,杀人更不会手软,但问题是,望气专家给出的定位实在太模糊了,“东南”可是好大一片版图,人是杀不过来的。怎么办呢?有一部名叫《徐州记》的地方文献,题目里的“徐州”指的是江苏丹徒,而丹徒的得名,据这部《徐州记》的说法,可以直译为“穿着红色囚服的囚徒”,因为当年秦始皇派出囚犯在当地破坏原有的地质结构,动静搞得很大,把一段龙形的山脉凿断了,还在龙头的位置左右各挖了一个大坑,这就是后来的龙湖和月湖。
更有名的一个故事出自《江表传》,说的是今天的南京,楚武王时代叫做金陵,后来秦始皇东巡会稽的路上,望气专家汇报说金陵一带有“王者都邑之气”,秦始皇就把山脉挖断,改称金陵为秣陵。从金陵变秣陵,大约相当于从金山变草山。这个草还不是什么芝兰香草,而是喂牲口的草料。
很难断定秦始皇到底有没有做过这些荒唐事,但这类传闻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至少说明了山东六国的被征服者对秦朝统治一直都不太服气。而刘邦和“东南天子气”的关系,很可能是刘邦羽翼已成之后才有的附会,毕竟在所谓斩蛇的阶段,刘邦只要能混成个有吃有住的山大王就要谢天谢地了。
整件事里最蹊跷的,是刘邦的家属竟然安然无恙,照常生活。
秦律本来就以连坐出名,更何况刘邦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泗水亭长,在编的地方公务员。任是刘邦人缘再好,也没道理逍遥法外到了这种程度。如果这些记载当中没有水分的话,那就只能说明在这段时间里,秦政府有各种焦头烂额的事情,对于远在东南一隅的沛县管理,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了。
就这样,时间进入了秦二世元年,大事件接踵而至。
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又在陈县创立了张楚政权。
只要有人挑头,马上就有无数人蜂拥响应,于是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出郡县百姓杀掉长官,加入反秦洪流的事情。火势来得太猛烈,以至于连沛县令都打起了反秦的主意,生怕慢了半拍就会为秦帝国殉葬,被愤怒的群众杀掉。但这样真的可行吗?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
刘邦:游手好闲,喜欢无事生非,但精气神特别突出,斩蛇起义!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