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在清朝生活过的人,他知道清朝的腐朽,他也在海外留学过,也知道清朝人的丑态,比如我们学过的《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鲁迅在里面对清朝人的辫子就进行了辛辣讽刺。鲁迅这样说: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其实鲁迅也曾提出废除汉字、用字母文字的建议。1936年的时候,鲁迅在去世前就曾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在当时还引起不小争议。我们不禁会问:“鲁迅所言,真的恰当吗?”
1936年5月中旬的时候,鲁迅接受了《救亡情报》的记者采访,“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就是在最后谈及汉字问题的时候所提出来的。当时鲁迅的原话是这样的: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姜的“薑”字,或一个“鸞”字,到方格子里面去,能够不偏不歪,不写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花一年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
从上文可以看出,鲁迅所针对的,是当时那个时代复杂难写的字,并以“薑”“鸞”二字为例说明儿童习字的困难,力主推行当时所盛行的新文字运动,主张将汉字给“拉丁化”。所以鲁迅在说出此话之后,当时的很多专家学者都表示:鲁迅说得对!
就有部分激进的专家学者认为,要想降低文盲率,让更多的人拥有识文断字的能力的话,就必须要摒弃书写复杂的汉字。他们认为,中国的文字就应该向西方看齐,直接使用简单的字母作为文字载体。
但是,当时也有学者是反对全盘拉丁化的。眼看拥有悠久历史传承的汉字被人嫌弃,甚至是废除,许多人都发出了抵制反对的声音。其中,语言学家赵元任为了让人们看清“文字拉丁化”的害处,写就了两篇奇文进行讽刺。
赵元任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是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章,其内容是:“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赵元任的这篇文章,如果是用拉丁字母来表示的话,那么通篇就只有“shi”而已,完全不能够描述清楚故事的情节。
但是细细想来,鲁迅所言确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也是当时科技水平落后的突出表现。虽然鲁迅所说的“汉字不亡”中的汉字所指代的是复杂难写,且在科技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传播效果差的“汉字”,但不管怎样,这一说法是不恰当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一些言论也在不断地受到质疑。
清政府有多腐朽?看看曾国藩一个月的薪水,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