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驱韩文、诛刘瑾,生的幸运,死的奇葩,他是明君还是庸主
创始人
2024-11-25 02:43:12
0

原标题:朱厚照:驱韩文、诛刘瑾,生的幸运,死的奇葩,他是明君还是庸主

公元1519年(明朝正德十四年),奉天威武征讨大将军、镇国公朱寿踌躇满志,他和江彬、许泰二人进行了一场密谈,最终决定请旨出兵,南下征讨宁王朱宸濠。而第一个站出来同意的,正是大明朝的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是朱祐樘的长子,生母张皇后,弘治四年被立为太子,明朝第10位君主,明武宗正德帝。

当时,汀赣巡抚王守仁未等朝廷降旨,仅用43天,就已平定朱宸濠叛乱,活捉江西宁王。但是,捷报传至涿州,朱寿却把它压了下来,大军继续南下。抵达南京后,江彬匆匆找来王守仁,让他放了朱宸濠,以便镇国公到时,无虏可俘。

最终,王守仁迫于压力,采纳了江彬的意见。就这样,朱宸濠成了二度被俘的“倒霉蛋”,朱厚照将他论罪处死,封国废除。

只是,让明朝文武不解的是,朱寿的身份有些扑朔迷离。他官居几品,住所何处,又是何人的后裔,官员们纷纷摇头,闭口不言。1年后,朱寿回军返京,途经清江浦,自驾小舟湖中泛游,却不幸落水,受惊病重。不久,京师传出朱厚照驾崩的消息。原来,领衔主演朱寿一角的演员,就是朱厚照。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这位独特的皇帝,希望通过史料和记载,给大家还原一位荒诞不羁又英明睿智的大明帝王。

一、这个皇子命真好

朱厚照是明孝宗的长子。根据《明史》的说法:

孝宗二子。武宗、蔚王厚炜,俱张皇后生。蔚悼王厚炜,孝宗次子,生一岁薨。追加封谥。

即,明孝宗的两个儿子皆是张皇后所生,且次子早夭。这个说法没有任何争议,因为明孝宗是历史上罕见的奉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一生没有嫔妾,只有张皇后一人相伴。

朱厚照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他出生时,明孝宗已经在京城站稳脚跟,开始大力治理明朝弊政。当时明孝宗身体不好,一直没有孩子,所以朱厚照的出生引起了明孝宗的特别重视。

朱厚照两岁那年(1493年),明孝宗立他为皇太子。当时,明孝宗对自己的儿子非常满意,希望他以后能成长为杰出的人才,为大明朝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朱厚照在4岁时就开始学习经史子集,规范言谈举止。明孝宗亲自下场调教后,尚书马文升又力主剥夺朱厚照的一切宴乐活动,宫宴、曲戏、元宵烟火皆与朱厚照“背道而驰”。待朱厚照稍稍长大后,明孝宗又延请名师为他讲学,包括杨廷和、吴宽、费宏在内的诸多名家,每天都在太子宫讲经释文。

在明朝历代皇帝中,朱厚照算是非常聪慧的,他喜读书,善作诗,精于骑射,能文能武。《国榷》中就曾记载朱厚照的才思敏捷,即:

挥笔辄就,曾不构思。

而一向对朱厚照评价不高的张廷玉,也在《明史》中,称赞他道:

性聪颖,好骑射。

不过,就在明孝宗以为朱厚照的成长轨迹沿着朱元璋、朱棣的路线,大踏步迈进时,情况发生了转变。在长年累月的研读四书五经、祖训遗言中,朱厚照渐生厌恶。他一面伪装出“色容庄谨”的姿态,另一面又想方设法的摆脱礼教官员的约束。说白了,年轻的朱厚照,在繁琐的规矩和束缚的压迫下,越来越崇尚自由,只是碍于太子的身份,不敢做出反抗的举动。

弘治十八年(1505年),当了十四年太子的朱厚照熬走了他的父亲明孝宗。由于是明孝宗独子,又自小被立为太子,朱厚照的继位之路可谓是顺风顺水。只是,在明孝宗病逝前,却在大学士刘健身上为朱厚照安了一个徒有其表的空枷锁:

东宫年幼,好逸乐,卿等当教之读书,辅导成德。

换句话说,仁慈厚重的明孝宗临终之前发现了朱厚照的顽劣本性。可是作为皇帝和父亲,他又不能将臣子压迫君上的想法,完全摆在明面上。

要知道,朱厚照继位时年仅15岁,按照古代20岁加冠成年来看,他还是一个“孩子皇帝”。一旦给予托孤大臣更多的权力、地位,谁又能保证刘健、韩文等人,不会成为大明朝的宇文护呢。

二、耿直文臣太坏事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可明孝宗却失算了,他只想到了朱厚照的贪玩本性,却忘记了深刻在朱厚照骨子里的对世俗礼教的厌恶,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官员的痛恨。

明孝宗前脚刚走,朱厚照就放飞了自我。以刘瑾、马永成为首的东宫八大太监,曲意逢迎,将朱厚照追求自由的热切期盼,付诸实践。在皇宫内院,朱厚照和太监们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或是街头小贩,或是走镖马夫,荒于政事,乐此不疲。

韩文为了规范朱厚照的行为,联合刘健、李东阳、谢迁等顾命大臣,弹劾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让朱厚照下旨,除去“八党”。然而,事情的走向却出乎韩文等人的预料。《明史》记载:

以刘瑾掌司礼监,丘聚、谷大用提督东、西厂,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魏彬督三千营,各据要地。

即,朱厚照不仅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反而将刘瑾等八人安插进大明的权力机构司礼监、东西厂,以及守卫京师的神机营和三千营。

不仅如此,朱厚照还利用刘瑾等人手中掌握的权力,刻意打压韩文、刘健等人,迫使他们离开朝堂。大学士刘健、谢迁被迫辞官退隐,户部尚书韩文罢官免职,吏部尚书马文升淘汰除官,兵部尚书刘大夏流放充军。

可以说,正德元年的这场权力斗争,以朱厚照、刘瑾的完全胜利而告终。昔日开创“弘治中兴”的老臣,大部被踢出了北京城。勉强留在京师的李东阳、焦芳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无力改变朱厚照和“八党”的昏聩走向。

正德二年,朱厚照17岁,拥有绝对权力的他,根本控制不住自身的贪欲。为持续讨好朱厚照,刘瑾等人苦思冥想,将鹰犬、歌舞、角抵引入宫中,供他观赏。朱厚照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以至在当年八月,他下旨将修筑边疆城垣的经费,扣留京师,修建豹房。史载:

戊寅,罢修边垣,输其费于京师。秋八月丙戌,作豹房。

在明朝,皇帝一旦继位,普遍会受到文臣的极端压制。朱厚照此举,更深层的想法,无非是逃离紫禁城这个束缚他权力的“牢笼”。他在豹房淫乐,处理朝中政务,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文臣武将对他权力的分割。

不幸的是,朱厚照的小算盘,却将走在对抗文臣武将最前线的宦官集团,推向了巅峰。

也就是说,朱厚照借用宦官打压耿直但容易坏事的文臣,以此平衡各方势力。可在事成之后,朱厚照却对刘瑾等人的恶劣行径,充耳不闻,任凭他们把持朝政,祸乱地方了。

三、朕的手下不安分

正德时期,北京城流传最广的一句歌谣则是:“大臣赶着内官拜,厂里校尉系銮带。”

东厂在马永成的手中,西厂全面倒向了谷大用。大明朝的权力机构和监督机构,都在“八党”的麾下。他们权势熏天,作恶多端,满朝文武弹劾刘瑾等人的奏疏纷纷抵达豹房,却完全不起作用,朱厚照似乎完全迷失在拥有老虎、狮子的皇家动物园里了。

可在豹房之外,朱厚照却利用刘瑾做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国库赋税收缴亏空严重时,刘瑾在朱厚照的指示下,派遣亲信到各地直接收取商税。尽管二人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中饱私囊,却大幅增加了国库收入。

京城周边百姓的土地被侵占,沦为官僚地主的农奴时,刘瑾又趁机鼓动朱厚照从官员手中强行收缴土地,并将此纳入皇庄,刹住了土地兼并之风。

另外,刘瑾还在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之外,设立内行厂。内行厂只听命于朱厚照和刘瑾,除了监督百官之外,还负责监察厂卫官员。

事实上,刘瑾充当朱厚照“白手套”期间,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也将朝中的权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凭借朱厚照的信任,他党同伐异,欺辱朝臣,陈琳、王良臣、王守仁等一批杰出人才,尽皆遭到驱逐。在正德初年与他共结盟友的“八党”其余人员,也因刘瑾的不断坐大和内行厂的建立,而逐渐受到他的打压。

因此,成为“九千岁”的刘瑾尽管有朱厚照这个靠山,却将文臣武将和宦官集团这两个朝中势力,得罪的一干二净。

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封地高举“诛刘瑾”的旗号,起兵谋反。《明史》云:

四月庚寅,安化王寘鐇反,杀巡抚都御史安惟学、总兵官姜汉。

事情发生后,朱厚照勃然大怒,他以都御史杨一清为帅,领兵平叛。可在出发之前,朱厚照又亲自派遣“八党”之一的张永督军甘肃。

这个安排不可谓不精妙。正德年间,刘瑾借查勘屯田、编审屯粮的机会,将贪腐的触手伸向了军队。巡抚安惟学为了讨好刘瑾,极力压榨士兵的利益,以致军队哗变,被朱寘鐇钻了空子。朱厚照对此半信半疑,所以才在杨一清的身后,又安插了一个张永。

原因很简单:朱厚照担心杨一清挟私报复,趁机陷害刘瑾。而张永同为“八党”之一,与刘瑾的关系非常亲密,定能保他周全。

然而,朱厚照还是低估了杨一清,也高估了张永。在二人奔赴前线时,杨一清就做好了张永的思想工作:

公亦上信臣,今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藩宗乱易除,国家内乱不可测,奈何!

杨一清的表述非常直白,一个安享太平的藩王都看不上刘瑾,想着造反,可见他对大明朝的危害有多大。假以时日,大明内乱迭起,率先受到波及的必然是宦官集团了。

自刘瑾崛起后,“八党”内部不和谐的声音此起彼伏,张永也早将刘瑾当作眼中钉,肉中刺,意欲取而代之了。当此时机,张永果断向朱厚照揭发检举刘瑾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在查抄刘瑾府中时,查获了龙袍玉带、盔甲武器,将他图谋反叛的罪名完全坐实。纵然朱厚照有心袒护,也不得不快刀斩乱麻,将刘瑾剔除他的核心人脉圈。

四、大明皇帝太任性

刘瑾伏诛后,杨一清幻想的政治清明并未出现。朱厚照依旧我行我素,赖在豹房不出来。而接替刘瑾的江彬、张永等人,虽比不上刘瑾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却也在“奸臣伴昏君”的道路上,狂飙不止。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七月,在江彬数年如一日的游说下,朱厚照终于决定,将逃离紫禁城变成逃离京师。《明史》记载:

秋八月甲辰,微服如昌平。乙巳,梁储、蒋冕、毛纪追及于沙河,请回跸,不听。己酉,至居庸关,巡关御史张钦闭关拒命,乃还。

即,大明朝的皇帝偷偷摸摸的离开了京师,跑到昌平去了。不仅如此,在京师重臣发现他的行踪后,苦口婆心的劝他回去,却遭到了拒绝,直到在居庸关城下,吃了巡官御史张钦的闭门羹,方才悻悻而归。

然而,更奇葩的还在后头。半个月后,朱厚照得知张钦外出,又卷起铺盖,匆匆跑到了居庸关。这次微服巡视非常顺利,朱厚照的行程从居庸关直达宣府、大同一线,好好的领略了一番塞外风光。

除此之外,朱厚照还在巡边期间,开启了他的“冠名”爱好。抵达宣府时,朱厚照发现士兵与将军的关系非常亲密,反而对他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十分疏远。为了拉近他与士兵之间的关系,朱厚照送给了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将军封号。史载:

壬辰,如阳和,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不过,比为自己封官赐衔更刺激的则是,蒙古鞑靼部小王子带着5万大军杀到了阳和、应州。关于这段历史,史书记载是各有不同,也成了后世评价朱厚照究竟是明君还是庸主的最大争议之处。

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明史》,采用了模棱两可的写作方式,一笔带过了朱厚照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但细细研究,却发现两百余年后的史学大家们并未过多的抹黑这位“奇葩”的君王,史载:

冬十月癸卯,驻跸顺圣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可是,在嘉靖时期出现的记载朱厚照一生的《明实录》,却将他贬的一文不值: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我军死亡五十二人,重伤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

即,朱厚照亲自督导的这场战役,数万人战斗了五天五夜,明军仅仅斩杀了鞑靼16人,还损失六百余人。而且,朱厚照还差一点步了朱祁镇的后尘,成为蒙古人的俘虏。

然而与《明实录》截然相反的内容,则出现在朱厚照去世时,大臣为他所写的《尊谥议》上:

自丁丑迄于庚辰,属边境之不宁,致皇舆之远狩,天戈至止,月捷频闻。

同一场战斗,前后相差仅仅数年,却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考虑到明朝的文臣最为厌恶朱元璋、朱棣式的君主,却非常青睐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可以得出,荒唐的朱厚照,肯定难以得到杨廷和等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而在嘉靖这个城府阴森的帝王时期,将前任皇帝贬低的一文不值,不仅可以慰藉嘉靖,还能起到警醒后世大明皇帝的作用。

五、清江浦上陷君王

应州归来后,朱厚照对两件事上瘾了。其一,他沉迷为自己加官进爵。史载:

癸丑,敕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亲统六师,肃清边境,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米五千石。吏部如敕奉行。

这一次,朱厚照不仅给了自己将军的称号,甚至连名字都改了。面对朱厚照的荒唐行径,大臣们也是不遗余力的劝说,大学士梁储、毛纪连“贬损陛下祖宗”的话都搬出来了,可仍旧无济于事。

其二,朱厚照玩性大起,北边巡视以后,又打起了南方的主意。只不过这一次,大臣们可完全不给他面子了。

大学士杨廷和当众警告朱厚照,做皇帝要有做皇帝的样子。金吾卫指挥使张英肉袒挟两囊土数升,当跸道哭谏。即使朱厚照将他们下狱、罚跪、廷杖,也丝毫不在乎,死谏到底。

正当朱厚照在大臣的胁迫下,一筹莫展时,宁王朱宸濠给他带来了一线希望。九江、安庆的困境,给了朱厚照一个实打实的南巡理由。

正如开篇介绍的一样,兴致盎然的朱厚照整兵南下,却“不幸”地收到了王守仁的捷报。《明史》云:

丁巳,守仁败宸濠于樵舍,擒之。八月癸未,车驾发京师。丁亥,次涿州,王守仁捷奏至,秘不发。

于是乎,朱宸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可怜虫”,连续两次被捉,最后身败名裂。不过,朱厚照的运气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就在朱厚照借打击朱宸濠南巡后,游至清江浦时,误入水中,结果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回到北京的朱厚照就病入膏肓了。临终前,31岁的朱厚照幡然醒悟,与大臣们一一告别,直言道:

“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朱厚照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难能可贵的。

唐代李翱在《复性书上》曾言: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皆离矣。

后人诟病朱厚照,大多是从荒唐的角度看待的,认为他驱逐韩文、修建豹房、任用刘瑾,让明朝切断了弘治中兴的延续,甚至动摇了国家根本。但是,若从历史功绩上看,明武宗朱厚照的文治武功,却又开创了新的太平治世。

正如后世所言,在唐代以及北方的大多数王朝中,皇帝骑马、打猎,甚至参加战役,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可到了明清时期,却难以被大多数文官所接受。朱厚照心中对自己的定位,与文官集团所期望的统治者身份,是不相容的。

因此,在朱厚照生前,他可以对文官们无礼,可以自由的选择居所、部下。可到了驾崩以后,他的一生,只能任由他最厌恶的文官书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此...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出身贫农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他的出身和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行事作风。一方...
原创 6... 作为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幸运登上皇位、权臣多尔衮摄政专权...
原创 开...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是我国打出国威、军威的一场战争,我国志愿军奋勇抗战,将17国联合军队打得闻风丧胆,...
原创 长... 1932年年底,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疯狂围剿红军。在博古的要求之下,共产国际指派李德一...
原创 年... 公元1643年,农历8月初9的深夜,皇太极“无极端坐而终”,拉开了大清内斗的序幕。多尔衮,努尔哈赤的...
原创 岳... 说到岳飞,你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那个身披战甲、手握长枪,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形象?然而,这位...
殷墟出土青铜方鼎选粹 图一 后母辛方鼎及铭文 通高80.1、口长64、宽48厘米 重128千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原创 古... 传国玉玺,是李斯奉秦始皇之命所做,古代皇帝传承之时一件必需品,可以用来证明皇帝的正统,虽然历经两千多...
原创 你... 为破曹军,东吴大将黄盖与周瑜定下苦肉计,假意率众降曹。等到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率众大摇大摆直趋曹...
原创 司... 司马家族在中华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民族大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颛顼统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