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偏爱孙子朱高炽,叫孙子陪他遛弯,这让朱允炆嫉妒不已。自从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看见几个儿子就心烦,于是令各皇孙理政,朱高炽在众皇孙中脱颖而出,初显治国才能。老朱家孙辈们之间,一场看不见的硝烟已经打响,大皇孙朱允炆和燕世子朱高炽吗,到底谁在朱元璋心中更胜一筹呢?
朱高炽初显治国才能
朱高炽作为朱元璋上承天命,下顺民心的皇孙,自然从小被朱元璋捧在手心里长大。甚至连从小养在太子府的,
朱标二儿子皇太孙朱允炆
,都羡慕这个同辈的弟弟。朱元璋经常带朱高炽一起看书。有时学习到深夜,爷孙二人便同塌而眠。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孙子真的是宠爱有加。朱元璋还时常让他看奏章,以此锻炼他处理事情的能力。
年幼的朱高炽有着超龄的沉稳性格,喜欢读书,诸子百家都有涉及,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儒家思想中的
“仁
”更是对他影响颇深
。这也是他最后能成为一代仁君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史中记录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
朱元璋让皇孙们检阅军队,其他人都按时顺利完成检阅,只有朱高炽一人回来得较晚。朱元璋问他缘故,他说清晨太冷,士兵们都还在帐篷里吃饭,他想等到士兵们吃完饭身子暖和点再检阅。朱元璋见年幼的朱高炽如此的心存仁厚,更加地喜爱这个孙子。
朱元璋又命朱高炽分阅大臣们的章奏,朱高炽批阅的时候,其实早就发现了一些奏章中有文字书写错误,但是他并未指出来并上奏给朱元璋,因为他知道
官员会因此受到惩罚
。后来被朱元璋检查奏章时发现了,还以为是朱高炽没有发现其中的错误。询问后才知道,朱高炽认为出错误的那个大臣,
是个刚刚开始习字的武将
,能做到这样已经很难得了,不能拿文官的标准来要求一个武将。
于是,朱元璋听后大为感动,
评价朱高炽仁善且有
“君人之识
”
。也不知道是不是侄子像叔叔,有史学家评价,朱元璋喜爱朱高炽,是因为从他身上看到了已故太子朱标的影子。反而比朱高炽稍年长的朱允炆,
性格急功近利,手段狠辣,
让朱元璋在他身上看到了朱棣的影子。
朱高炽的到来,给朱棣和朱元璋之间紧绷的关系,缓和了不少,朱元璋还干脆一口气
把朱棣后代的名字,排到了20代之后
,礼单上足足有80个皇子皇孙的名字,这可都是朱元璋御赐的名字,在皇家这是无可比拟的荣宠。
朱高炽出生全家高兴
朱高炽小时候生病伤了元气,所以他弓马骑射不好。所以他并不入朱棣的眼,但是却深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朱棣喜欢朱高燧多一些,经常带朱高燧到军营学习,训练的时间也比他多得多。但他从来不妒忌二弟弓马骑射比他强,也不妒忌自己得到的父爱少。因为,
爷爷朱元璋经常带着他处理政务
,并有限的时间里将爷爷传授给他,的军事知识听懂并吃透。
可见,朱元璋再怎么忌惮老四朱棣,还是希望朱棣能够为老朱家开枝散叶的。虽然朱高炽占了“
朱元璋最疼爱的孙子之一
”的头筹,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朱元璋的喜爱就得意,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他的学识与仁厚都为他的成就奠定了基础。这边世子辈都已经长大成人,每个人都开始暗暗争斗。
也幸好朱高炽表现出来的中庸温和,为他和朱棣保住了藩王之位。只不过朱元璋没有想到,权力会改变一个人,朱允炆在削藩上可不是花拳绣腿,逼死了湘王,逼疯了晋王,太着急从叔叔手里抢回权力了,最终激起了朱棣的反叛,进而丢了江山。
朱高炽带朱瞻基守城
在随各王世子检阅军队时,因为天寒,他会等将士吃完饭才开始。这样检阅部队完时间已经晚了,他因担心爷爷等他等着急,所以没更衣就进宫复命。他爷爷问他吃饭没,他说是父王朱棣的规矩,
进了兵营,就与兵同食同住
,所以他是在军营吃的。可以说
朱高炽对下属的仁慈,是经得起考验的
,是从心里发出的对人的尊敬。
所以真仁慈的朱高炽,与假仁慈的朱允炆对比特别明显。根据《明史》的记载,朱棣率领军队南下的时候,已经登基的朱允炆,命人给朱高炽送过一封信,
信里谈着是“
君臣之道”
,并许诺,要是
朱高炽献城归降受降,朝廷就册封朱高炽为燕王。
建文帝这一招实在是太损了了,如果朱高炽答应,那么失去朱棣保护伞的他,下场必定也好不到那里去。要是朱高炽敢不答应,他派斥候去放出消息,使用离间计,离间他们父子,如若成功,朝廷就可以趁机将他们消灭,这招离心计实在是狠毒。
靖难成功,朱棣顺利登上帝位。可对立太子一事却一拖再拖。但是,
朱高炽深知
国家要修养的必要性
,废除一些苛民政策,并且停止对外大规模战争,战乱带来的不安情绪得到缓解,百姓也可以休养生息,缓冲朱棣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
朱高炽在位期间处理了不少冤假错案
,使得这些人家感恩戴德。即使朱高炽就在位一年,却从不浪费时间,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于民于国的好事。化解了多方尖锐的矛盾与争执,在他的治理下,国家安稳,百姓安居乐业,明朝往更好的地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