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全民“爱国”的大明朝,面对李自成的流民草寇时,为什么会秒跪?
创始人
2025-08-01 15:32:12
0

最近,对明史颇有兴趣,尤其喜欢看崇祯在位时期的那段历史。因为围绕崇祯发生的历史,是明史当中最为精彩、最为复杂、最具思考、最见人性的历史。

“四平八稳”的帝国说倒就倒

封建王朝灭亡前,往往有六种征兆:女宠、外戚、宦官、朋党、强藩、悍夷。汉朝灭亡是由于外戚和宦官,唐朝由盛转衰是因为女宠杨贵妃以及后期的藩镇势力,宋朝灭亡是因为外部有辽金西夏三大游牧民族,但是明朝基本没有这样的问题,或者说以上六种亡国征兆在明朝都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

相反,明朝的历史中非但找不到明显的亡国征兆,反而呈现给人的是一个受儒家文化渲染最强烈的王朝,在仁义道德的儒家主流文化熏陶下,在内部没有叛徒倒戈的带路下,在对阵流民草寇组成的非正规军时,瞬间轰然倒塌。

在崇祯未死、大明未亡以前,为何整个帝国拿放大镜都找不到一个奸臣,普天之下全部都是忠君报国之能士,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固如金汤的封建帝国,居然“秒跪”在李自成所带领的流民草寇面前。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的灭亡显得更加耐人寻味。

实际上,越是没有问题的封建王朝,往往说明潜在的问题更大。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非圣人都有过错,当社会没有问题时,并不代表真的没有问题,而是问题被人为的美化掩盖,明朝也是如此。

吃人食不办人事的皇室藩王

有人说,明朝灭亡于李自成。这话不假,但不完全对。即使没有李自成,大明王朝照样会灭亡。因为在明朝这样的社会里,李自成只是一个历史的代号,它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甚至是必然,即便是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

很多人迷恋于朱元璋,把他神话成是千古一帝。殊不知,朱元璋所谓“千古一帝”的头衔,除了他的草根逆袭经历给后世那些无助的草根带来“幸存者偏差”和“鼓舞”以外,在明眼人看来朱元璋与“千古一帝”尚有很大的差距。

因为千古一帝必须要有开拓性或创造性的贡献,朱元璋除了推翻元朝,恢复中原旧制,让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找回所谓的民族自尊心以外,他还有哪些能够入围千古一帝的独特贡献?

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在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真的改善生存状态了吗?真相是并没有。

明朝越到后期,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越为严重,甚至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朱氏皇亲占有大量的良田,而穷人没有立足之地。明神宗万历皇帝给弟弟潞王朱翊镠在卫辉一次赏赐四万顷良田,万历皇帝最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得到洛阳两万顷良田。当时的老百姓都开玩笑说“瘦天下以肥福王”。

各位或许不太了解万顷良田是什么概念。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也就是说明朝皇帝给朱氏子弟的赏赐动辄都是以百万亩计算。或许有人说,封地食邑在封建社会是常规操作,此话确实不假,但总得有个度。诸葛武侯那么大的功劳,也只不过获得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的赏赐。与明朝老朱家皇室贵胄相比,简直是惭愧不已。

明朝皇室尾大不掉的问题,根子在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从小穷怕了,当上皇帝后害怕儿孙以后挨饿受冻,随即定下祖制:老朱家千秋万代不用劳动,直接由朝廷养着。

一开始,这道祖制没有太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朱家人口在不断壮大。到万历后期,大明王朝宗室人口达到13万,再到崇祯一朝时,官方记载老朱家的人口不低于20万,全国人口只有一亿多,这些朱氏皇亲不用劳动,全靠老百姓养着他们,不但要管他们饱,还得管他们吃好。

根本的问题不是他们不劳动,而优先占有天下最肥沃的良田。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能没有怨气吗?更叫人啼笑皆非的是,明朝末年的朝廷既要面对天灾,还要面临藩王灾,中原腹地河南,一个地方被七位藩王瓜分。

明朝的皇室藩王不参与朝政,朝廷胡作非为跟藩王没有关系,但李自成起兵后,所到之处逮住藩王直接屠戮殆尽,老百姓更是争相响应,最直接的原因是藩王已经成为老百姓眼中的社会寄生虫,必须除之而后快。

流氓化的士大夫阶层

朱氏皇族宗亲活得离谱,大明王朝的士大夫阶层更不靠谱。明朝灭亡在即,崇祯皇帝让大臣出钱资助朝廷,大臣纷纷哭穷,结果明朝灭亡后,那些哭穷的大臣被刘宗敏拷打出7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大明朝20年的收入。

单纯地看待这段历史,总觉得大明朝的士大夫阶层太过于无耻,但是窜连起来看,士大夫阶层的无耻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并不傻,既然皇室宗亲被朝廷义务供养,自己凭什么不能趁机捞点油水。朝廷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老朱家不出钱,凭什么让旁门外姓出钱。

这种思想放在任何朝代都可以理解,唯独明朝的士大夫阶层有这种无耻的想法不能被理解,因为大明王朝的士大夫阶层的“忠君报国”口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一个人可以无耻,但不能无耻到睁眼说瞎话,明朝的士大夫阶层就是这样。他们把仁义道德变成玩弄权术或敛财的工具。早在朱元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无耻已经暴露无遗。杀不尽的贪墨曾让朱元璋头疼不已,也曾发出“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无奈感慨。

事实上,从朱元璋时代开始,明朝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士大夫敛财体系。即使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面临严重的灾荒,大量的农民沦为流民,士人阶层依然沉浸在纸醉金迷当中不肯清醒。

吴三桂是将门之后,自己官至宁远总兵,一边在边塞跟后金对峙,一边还不忘委托国丈田弘遇花千金买来小三陈圆圆养在家里,最后竟然因为小妾陈圆圆被抓,冲冠一怒为红颜反了,沦为历史一大笑话。吴三桂并非个例。陕西、河南一带大量的灾民在垂死挣扎中饿死,达官贵人完全视而不见,而是把心思用在花大价钱购买名媛上。这种事在明末士大夫群体比比皆是。

权贵想的是如何保住或壮大自己的既得利益,饥民在无立锥之地的绝路下,只能选择铤而走险,走上了反抗大明朝廷的道路。

所以,当李自成站出来高喊“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时,无数饥民饿民迅速成为一股不可阻挡之势,顷刻间覆灭了大明王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人物简介:伊尹,商朝最早的丞相,传说通晓天文地理,无所不能,人称活神仙,主要成就:辅佐成汤建商灭夏。...
原创 他... 帅和将,翻阅书本你会发现一般出现在军队和战场上,一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往往在于将和帅的默契程度。但很多人...
原创 一... 抗日战争期间,在新四军一支部队击败日军的一场战斗之后,曾发生过一件让人觉得颇为费解的事:部队经过一场...
原创 秦...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 河南省汤阴县 )人。 南宋...
原创 原...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唐人的一首绝句,意思是将军的功名是万千白骨堆积而成,一人荣耀...
原创 侠...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原创 苏... 在后苏联地区,各类废弃的军事设施随处可见。虽然大多数并不特别吸引人,但其中一些无疑值得关注。在我看来...
丹甲青文弥复光(了不起的甲骨文... □本报记者 张体义 11月15日,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揭牌仪式结束后,记者再次来到殷墟博物馆,在“探索...
在瓷器上写诗绘画 从长沙窑看唐... 长沙窑,是我国古代毗邻湘江的一片大型民间窑厂,坐落在如今的长沙市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兴起于中唐,鼎盛...
原创 初... 初唐故事:将军飞骑从天降,虏酋余威扫地时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冬季,吐谷浑入寇凉州,诏令李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