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后袁世凯喜欢上了和军队打交道,有一次他问徐世昌: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练兵的工作搞到手?徐世昌说了一句颇有意思的话:在机会到来时,一定要显出你与常人的不同之处,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就这样袁世凯和徐世昌就搞在了一起,他们先是请人翻译了几本德、美、英等强国的军事教材,后又编写了《练兵要则十三条》。袁世凯和徐世昌就靠着这几本非法出版物成功地忽悠住了所有人再加上袁世凯的上下活动,他们的愿望就实现了。
1895年12月,袁世凯被保荐到天津小站练新军,而徐世昌也在袁世凯的要求下作为其助手一同前往天津。同时袁世凯又招募了段祺瑞、王士珍和冯国璋等人,上述三个人全部出自天津武备学堂,都是军事人才,最后也都成了袁家班的嫡系将领,特别是这三位才能出众的将领,后来被称为“北洋三杰”。
袁世凯有了这四个帮手,应该可以大干一场了!袁世凯到小站后,首先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然后又将“定武军”改为更现代化、更朝气蓬勃的名字“新建陆军”,并将兵额招足到七千二百五十人。袁世凯不愧是练兵界的奇才,他十分清楚,这些年来清军逢战必输的原因,除了武器装备差、士兵综合素质低,最主要的原因当数纪律松散和缺乏训练,导致战斗力太差。要想打胜仗,成为强军,只有加强训练,严格纪律。
袁世凯决定从整顿军纪开始拉开练兵的大幕,为解决士兵的思想政治问题,袁世凯和徐世昌开动脑筋,编了一首内容可归纳为“一大纲领七项注意”的军歌《劝兵歌》。
袁世凯一方面聘
请德国教官训练新军,另一方面重用接受过新式军校教育的年轻将官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还有更年轻的曹锟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袁世凯的得力干将。
袁世凯采取来自德国的先进训练手段,使部队训练更加科学化,同时向德国采购武器以供新军装备。通过政治强军、人才强军、科技强军三大手段,不到一年,军队的战斗力较之以往大幅度提升。
一年的时间就在辛苦劳碌中匆匆过去了,这一日,袁世凯的直接领导、新任兵部尚书荣禄决定检验一下袁世凯的成果,当荣禄看到了操练场上的新军:军容整齐、士气高昂、军事过硬、器械鲜明,给人的感觉太震撼了!荣禄不由得暗自感叹:真正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就应该是这样的吧!
袁世凯的练兵论:“治军之道,首重训兵,其次练兵,训以开其智识,固其心性;练以增其技艺,增其材力。”一次闲谈,张之洞问袁世凯练兵的秘诀,袁世凯说:“练兵事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