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这是后世对这段历史的评价。不过这个评价主要是《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受到演义影响才出现的误导。事实上,孙权可没那么傻,白白把手中的地盘“借”出去,丝毫不担心刘备不还。
事实上“借荆州事件”是孙权、刘备双方结合自身情况做出的一次政治联动。并不像演义和影视剧中渲染的那样。而且孙权借给刘备的也仅仅是荆州的半个南郡而已,并不是将整个荆州都借给了刘备。纵观整部三国史,孙权从未占据过整个荆州。
按照当时的行政划分,荆州共分七郡,分别是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南郡、江夏郡和南阳郡。赤壁之战后,荆州被刘、曹、孙三家瓜分。刘备得到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和南郡的一部分(长江以南的部分),曹操得到了南阳郡和长江以北的江夏郡。孙权得到了长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
所以,赤壁之战中的最大战果被刘备摘取。而孙权等于和刘备瓜分了南郡,和曹操瓜分了江夏郡。而且被东吴占据的半个南郡夹在了刘备和曹操势力的包围之中。为了守住南郡的地盘,孙权委派能力卓著的周瑜为南郡太守。
不过后来周瑜病逝,刘备这才瞅准时机,以地少不利于发展为借口,向孙权请求都督荆州。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刘备是请求都督荆州,丝毫没有说“借”的意思。
这一点孙权当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只不过此时周瑜已死,被东吴占据的半个南郡本就在刘备和曹操的包围之下,属于孤军深入,而且曹操已经把南征的重心瞄准了淮南。这时候如果不把南郡让出去,以东吴当时的实力很难抗衡曹操。相反,把南郡让给刘备可以让刘备替东吴顶住荆州方面曹军的锋芒,为东吴守好门户。
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孙权才勉强同意把半个南郡借给刘备。
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孙权借给刘备的只有半个南郡,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借了整个荆州;二是孙权用了一个“借”字,双方也是按照“借”为约定的。
就像刘备向孙权索要地盘,孙权迫于形势答应一样。孙权用一个“借”,也就意味着有借有还。他当然没指望刘备主动归还,他需要的只是留下一个借口,一个日后有机会重新讨回荆州地盘的借口。
这一点无论是孙权还是刘备都心知肚明。
于是,等到刘备占据益州之后,孙权看准了刘备与曹操必定会为争夺汉中爆发大战。所以派人讨要荆州,刘备回应说:“等得了凉州,就把荆州给你。”
对于这个结果,孙权应该是不意外的。而他的反应也很果断,直接派遣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只能率兵抵挡孙权的攻势。
而这时候果然如孙权猜测的一样,曹操定汉中,随后刘备为了稳固蜀中形势,忙着与曹操争夺汉中,只能与孙权议和。至此,刘备虽然没有还借的半个南郡,但是又另外赔出去两个郡(最后经过和谈,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归孙权)。
所以,虽然演义里面说的是刘备借荆州,但实际上不过是政治上的一次博弈罢了。至于博弈的结果如何,双方各自凭实力说话,也无可厚非。
所以,历史上的很多政治事件,并不是家长里短,不同的环境下需要遵循的处事规则不同。不能按照个人日常的标准去看待古代的政治人物。
那么你认为刘备借荆州是背信弃义的行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