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行在例行查账时发现,周总理的个人账户里有一笔巨款,这笔巨款于1967年7月8日存入,金额高达1.2万英镑。30年过去了,这笔钱加上利息有40多万人民币。这难道都是周总理的私人财产?
但据了解,当时周总理的月工资不过才400块,就算加上夫人邓颖超347块的工资,这些年下来不过才十几万,周总理一生两袖清风,把工资很大一部分拿来帮助贫困老百姓,这样下来他们的存款更是少之又少。
这笔巨额存款没有人相信这是周总理的个人财产,那若不是,这笔钱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出现在周总理的账户里呢?
故事要从1944年说起,那时的中国正值抗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堪,经济更是跌落到了谷底。这时远在欧洲的华人华侨为了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便开始为祖国募捐。而募捐的渠道就是通过中国银行的伦敦分行。
银行设置了两个捐款箱,一个是红十字会的,一个是宋美龄为国民党设立的,面对大量的善款,国民党部分官员竟然不知廉耻的,偷偷从中国政府的募捐箱中拿钱。然后随意挥霍,胡吃海喝。
这刚好被一个叫多莉的英国女孩看到,她是这里的员工,她看到善款一点点被挥霍浪费,她心痛极了。于是她不顾自身风险,偷偷将宋美龄设置的捐款箱藏在柜台下面,直到快下班才拿出来。看到红十字会里的捐款日益增多,而国民党设立的捐款箱却寥寥无几。
国民党官员很快发现了猫腻,便利用职权威胁银行开除多莉,但就在这时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刘本昆站了出来,他力挺多莉,之后更多人随之站在多莉一边,就这样,多莉保下了工作,同时也让她收获了爱情。
在1949年他们结婚了,并且多莉拥有的自己的中文名字刘道蕊。同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接管了中国银行,并把总管理处由上海迁到了北京。之后便下令冻结海外各分行的资产,等待接收。
可当时伦敦分行的管理处领导倾向于国民党,并不愿意配合,并意图转移这笔外汇。而一心为国的刘本昆为了守住这笔资产,他成立了五人起义小组,他们五人找到伦敦汇丰银行,开了一个英镑账户,并约定要想取钱,必须有他们之中一人签字才可以提取。最终在他努力下,这笔财产完好无损,没有丝毫损失。
周总理账户发现1.2万英镑巨额存款,是个人存款?还是他人转入?为祖国守住外汇财产的刘本昆一心想回国,在中国银行总部派人到伦敦清点财产工作时,他向总部提出想回国发展的请求。但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多事情都需要去做,伦敦分行也需有人打理,所以总部希望刘本昆能留在伦敦,打理好伦敦分行。
既然国家在这时需要帮助,他义不容辞地留在了伦敦工作。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渐渐地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车子。但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回到祖国。到了1967年,一切都走上了正轨,刘本昆也培养了一批年轻职员。他们回国的申请也终于通过,那么他的妻子怎么办呢?
其实这些他们早有准备,妻子刘道蕊知道回国后是一个怎样的大环境,也知道丈夫迫切归国的心情,于是她自愿放弃英国国籍,跟随丈夫回到中国,所以她在1957年就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之后他们就立马卖掉了自己伦敦的房子,尽管当时她的房子是值4万英镑的,但由于他们迫切出手,最终只卖了1.2万英镑。
刘本昆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就职于中国银行国际部,而妻子就职于中国银行欧美组。他们对周边的环境适应得很快,工作也十分出色,深受领导喜爱。当时的经济发展虽有些进步,但仍有许多建设需要花钱,于是刘本昆夫妇就决定将自己变卖房屋的钱全部捐出去。
但如何捐,捐给谁,他们都一无所知。
1967年,周总理收到一笔1.2万英镑的匿名汇款,那么是谁寄来了这笔钱?周总理又会如何处置这笔钱呢?
刘本昆夫妇不知道该如何将钱交到国家手里,但他知道周总理的为人。于是他们以匿名者的身份,向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里写道: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了1.2万英镑,这些钱不是来历不明,而是我们从工资里节省下来的。
周总理看到信十分感动,但根据新中国的规定,这笔钱不管是与国家或与个人都是不能收的,因为这是不明来路的捐款。
周总理当即下令,要求赶紧找到捐款人,退回这笔巨款。但由于捐款人可以隐瞒了所有信息,找寻捐款人一事始终没个结果。那怎么办呢?收不能收,退不能退,但这笔钱总该有个着落吧,于是周总理以个人名义收下了这笔钱,并以自己的名义存在了一个账户里,想着若是能找到这个捐款人,到时候就再还给她。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直到1976年周总理去世,仍没有查到这个捐款人。这笔1.2万英镑的巨款一直存放在周总理的账户里,随着周总理的去世也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1997年,是周总理去世的第21年,中国银行按照规定对他的账户进行内部审计,可谁知审计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这尘封30年的故事出现在人们眼前。
紧接着银行对这笔钱仔细调查,终于找到了刘本昆夫妇,当刘本昆夫妇看到这笔钱依旧在那里分毫未动时,他们不仅怀念起两袖清风的周总理,时隔这么多年,他们都差点忘了这笔钱,可周总理依旧按照规矩待找到捐款人,一定要把钱还给他们。
当刘本昆知道要将自己的捐款还给自己时,果断拒绝了,虽然他们现在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从未后悔捐了这笔钱。所以他们也是坚决表示自己不会收。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刘道蕊提出用这笔钱成立一个基金,用来表彰优秀员工,这才得以解决。
1998年,刘本昆去世了,剩下孤苦伶仃的刘道蕊,儿子三番两次提议将她接到香港,但都被她拒绝了,她说我虽有一张外国人的脸,但我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已到耄耋之年的她,为学生们开设了英语课,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奉献于国家。
直到2007年,她实在无法坚持才搬进了养老院,开始安享晚年。现如今,刘本昆夫妇都已不在,但他们一心为国的情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