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分封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于想要成就“霸业”的项羽来说,彭城是最为理想之地。彭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虽然地处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但同样又遏制四方,讨伐其他诸侯极为方便。此外,项羽还要平衡各诸侯的利益,加之楚地毕竟为故里,项羽在此根深蒂固,因此彭城便成为了首选之地。
彭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彭城便是现在的江苏徐州,上古时期,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此后统一华夏,遂使”黎民“、”百姓“并为一家,帝尧时又分封彭祖于此,建立大彭氏国。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我们先来看看项羽的分封图。
上图便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其中九江王英布是项羽曾经的部将,而衡山王吴芮不仅是英布的岳父,同样也是早期投靠项羽的首领,临江王共敖则是原秦末楚国大臣。可以说,项羽、英布、吴芮、共敖都是楚军阵营,属于项羽同一阵营的诸侯。
这样没有了西南方的威胁,我们再来看彭城重要的地理位置,东临三齐、北控赵代、西面直临魏地、韩地。
虽然彭城易攻难守、四战之地,但在项羽对自身军事极为自信的情况下,同样是遥控、威胁诸侯的最佳地理位置,平定诸侯叛乱极为方便。虽然关中地区易守难攻,但对于各诸侯的辐射实在有限,对于志在“霸业”的来说,彭城显然要比关中更加合适。
同样,这也是项羽为何不让韩王韩成就封的原因所在,因为其挡住了楚国西进的道路,而为韩成求取封地的张良又投靠了刘邦,项羽不得不拔出这个位置重要,却又不属于自己一方阵营的诸侯。
平衡各方利益
在项羽分封天下时,各诸侯的实力实际上仍然很强,因此项羽不得不平衡各方的利益。
同样以上面的分封图为例,我们不难看出,这十八路诸侯除了原六国贵族之外,其他都是秦末各路义军的将领,这是因为六国贵族代表着各地民心,而六国将领则代表着各自的实力。
为了平衡各方利益,项羽不得不将原六国土地进行分割,挤出封地来分封掌握着军权的六国将领。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对六国贵族进行改封,并压缩其封地,例如魏王魏豹改封西魏王,赵王赵歇改封代王,齐王田市改封胶东王,燕王韩广改封辽东王。
正因为要平衡各方利益,项羽虽然占据了最为富饶的一片地区,原楚国阵营的诸侯封地较之其他诸侯王也都比较大,但不难看出,除了西楚北部外,项羽也只是在原楚国的基础上进行的分割,并没有大量侵占其他诸侯王的封地。
人心问题
项羽的主要根基还是在楚地,且其手下士兵大多来自于楚地,于是项羽便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其实这不仅代表了项羽的想法,同样也代表了以楚军的想法。因此,返回根基之地,有利于项羽迅速稳定人心,巩固优势。
同样,人心问题也决定了项羽不可能选择关中之地,项羽在西入关中之前,曾“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一口气坑杀了二十万以关中子弟为主的秦军降军,进入关中后又一把火烧掉了秦都咸阳,可想而知关中百姓对于项羽的憎恨。在毫无根基,又遍布憎恨的地区建都,显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所以,项羽选择了将秦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在他想来,这三人毕竟是秦国将领,在秦地拥有一定根基,让三人扎根秦牢牢将刘邦锁在汉中足够了。这也是项羽为何要坑杀二十万秦军的原因所在,他不想在自己辐射不到的秦地拥有过大的力量。
但项羽没想到的是,秦地百姓对于章邯三人同样极为憎恨,因为是他们葬送了秦国最后的反抗力量,同样是他们将二十万秦军间接送入了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