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熟悉楚汉战争的人都知道,刘邦手下能人异士特别多,他们为刘邦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要不是有
留侯张良
,刘邦早在鸿门宴的时候就尸首异处;要不是有
韩信
,刘邦不知今夕何夕才能还定三秦,攻入彭城;要不是有
萧何
,在荥阳时的刘邦就如虎落平阳、龙游浅滩,哪还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要不是有
陈平
,项羽怎会那么快就失去了范增---最后的左膀右臂,从而加速了西楚的灭亡。
可以说,没有他们这些人就没有大汉天下。连刘邦自己都说,“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很显然,刘邦是用人之人,其他人是可用之人,所以君臣之间组成了无比强大的智慧集团,因此能成功。
02
早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就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项羽手下只有范增一个能人?其实项羽手下也未必于一开始就没有能人。
韩信早年是跟随项羽的。但他“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只是一个守门官。于是心比天高的韩信就另谋出路,投靠了刘邦。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给了他大将军的官职,从此换得了韩信的死心塌地。
大将军不是一般的官职,而是统帅三军的首领。一般来说,这种职位需要有赫赫军功,需要在军队里有一定威信的人才有资格去争取。
而韩信,一个从敌营来的名不见经传的士兵,竟然一跃成了大将军。这种待遇在项羽手下是不可能出现的,也只有刘邦才能大胆地启用。
所谓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领导的信任,提拔和栽培
。刘邦听了韩信的一席话之后,反应是“
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
,部署诸将所击。”刘邦能听得进去韩信的意见,能重用和赏识他。
韩信认为自己找到了知音。张良曾经把《太公兵法》讲给别人听,只有刘邦能领会他的意思,并且重用他。
而
项羽刚愎自用,他太过于自信,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谋臣能人感受不到器重和自我价值感,当然就要走
。韩信一开始在项羽手下的时候,一定也是提过建议的,而且依韩信的才能,也绝不会提无用的建议。
但项羽没有采纳,在他看来,还能有谁比他更是军事天才?还能有谁比他更懂打仗?自己乃是全天下最得意之人,所以韩信自觉无用武之地就离开了楚营地。
在关中分王完成之后项羽要定都彭城,有人劝他不如定都关中,“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不过是一个平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你采纳也好,不用也罢,都无伤大雅,而项羽则意气用事地将对方烹。这样长此以往,还有谁敢提建议?保命都来不及。
鸿门宴,当他得知刘邦“驻军霸上,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的时候,大怒,已经打算要集结军队第二天不动声色地攻打刘邦。但是项伯从刘邦军营回来的时候,告诉了项羽,沛公不敢背叛。项羽就相信了,撤了大军。
这种极为重要的军事决定,项羽商量都不商量,就草率地撤了军,范增这个谋士也只不过是个摆设。
楚汉两军对峙的时候,陈平一个拙劣的离间计,就能离间了范增和项羽之间的关系。正所谓祸起萧墙,多疑的项羽本身那时候对范增已经没有多少信任了,所以才会轻易中计。
在垓下之战,项羽突围的时候,带了二十八名士兵出走,但他没有做计划,就这样盲目地突围。可见他做事意气当先,对大局对后果完全不考虑。
04
自信是件好事儿,但盲目自信却会走向深渊。
一场巨鹿之战,让项羽年少成名,给了他自信的底气,同时也蒙蔽了自我认知的双眼。
项羽和刘邦最大不同就在于,项羽对人性是有洁癖的。
他出身贵族,贵族圈本来就小,所以他们多少会有点自恃清高,对别人又求全责备,很少能遇到真正赏识的人为己所用,他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在多场战争中,他都亲力亲为,可战争是一个集团的事儿,不是一个人的事儿。项羽是一个出色的将领,而不是合格的领导。
而刘邦不一样,他对人性没有洁癖,同时还能利用人性,虽然出身卑微,但是他知人,也自知,能最大限度地用人。
他手下是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萧何是县吏,陈平是谋士,樊哙是屠夫,彭越是强盗,可以说收容了各种鸡鸣狗盗之徒,让他们各安其位,各显所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格局。
刘邦最大的优点是自知和知人。项羽最大的缺点是不自知,也不知人。其刚愎自用和多疑,将他一步步带向了孤家寡人的境地。
认识自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史记#
?
#项羽#
?
#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