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阿哥”胤祥在临终前,曾大口吃了泥土,并且吃完后还喜笑颜开,连连对雍正皇帝谢恩。
这并非是雍正皇帝在故意折磨十三弟,相反地,十三阿哥胤祥吃泥土的这段感人故事,是对“兄友弟恭”最完美的解读。
“四爷”胤禛(雍正皇帝)与“十三爷”胤祥的兄弟情分,早在他们出生时,就已被冥冥注定。
皇家兄弟,情比金坚。
“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的年龄相差8岁。他们虽同父异母,但人生起点极为相似:生母地位卑微,他们出生一个月,就被被送到皇贵妃佟佳氏的宫中抚养。
胤禛(雍正皇帝)的生母乌雅氏,是黄旗包衣出身,选秀入宫后生下胤禛,甚至连“嫔”都不算。
清王朝一向是“子以母贵”,按照大清的祖训,皇子应该选择被封为了“妃”以上的后宫作为养母。
所以,当胤禛还是个襁褓婴儿的时候,就被送到了贵妃佟佳氏的宫中抚养。久而久之,胤禛幼小的心灵就认定了佟佳氏这位母亲。
8年后,十三阿哥胤祥出生,他的生母章佳氏同样出身低微,年幼的胤祥同样被贵妃佟佳氏抚养。
就这样,这对“难兄难弟”在贵妃宫中,开始了他们朝夕相伴的童年时光。
雍正性格内敛,从小就不太爱说话。而十三阿哥胤祥则活泼外向,精通骑马射箭,是个阳光、爽朗的男孩。
这种性格反差,并不妨碍兄弟俩建立深厚的感情。开朗活泼的胤祥自小就很喜欢粘他的“闷葫芦”四哥。
从尚书房开始,胤祥就喜欢跟在雍正身边,是雍正的忠实粉丝。
就连他们长大后一起跟随父亲康熙皇帝巡幸,也是经常腻在一起。
雍正皇帝登基后,经常回忆与十三弟的欢乐时光,每次想起,都感触颇深:
“忆昔幼龄,趋侍庭望,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 ----雍正皇帝
单纯的年少时光,在成年后依旧没有变质。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打下神坛,数十年的太子被废,储君之位空悬,让康熙皇帝的众多皇子们看到了机会。
毕竟太子被废,也是暗示皇子们:太子人选并非遵照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每个皇子都有机会成为储君。
在这种心理竞争下,引发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内斗”事件:九子夺嫡。
在“九子夺嫡”事件中,老十三胤祥依旧坚定不移地站在了雍正的旁边,成为了雍正的最忠诚的支持者。
据史料记载,在“九子夺嫡”期间,原本深受康熙喜爱的皇十三子胤祥,前后接连两次被康熙皇帝圈禁。
要知道,老十三胤祥在少年时期,颇得康熙皇帝的宠爱,他能文能诗,骑马射箭样样精通。
从康熙四十八年起,每个皇子人都要轮流陪伴康熙帝出巡,唯独胤祥不用轮班,康熙每次游行都会带上他。
而“九子夺嫡”之后,康熙皇帝却对胤祥表现得十分冷落。
据推测,胤祥极有可能是因为在当年政治危机的凶险关头,揽罪顶锅,保护了雍正,这才会断送了十几年的政治前途。
再加上胤祥自1711 年开始身体也出现了问题,身体状况变得十分糟糕。所以一直到康熙帝逝世,胤祥也没有得到被重用的机会。
胤祥在康熙朝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在雍正朝,却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优待。
铁帽子王:雍正朝最结实的台柱子。
俗话说得好:共患难容易,同富贵却很难。
两人的关系铁不铁,还得看雍正当上皇帝之后的态度。
毕竟,权力和利益,最容易让人面目全非。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继位,史称雍正皇帝。
新皇登基,正是朝政最不稳的时候,而雍正皇帝登基初期,他面临的是一个经济、政治、军事等样样有危机的烂摊子。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只敢选择绝对信任的人,而胤祥就是其中之一。
康熙去世的第二天,雍正皇帝就下了一道令大臣们瞠目结舌的圣旨。
雍正的旨意内容很明确:任命十三弟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同时加封他为和硕怡亲王。
之所以让众人瞠目结舌,是因为清朝自开国以来,也就封过八个铁帽子王而已。而雍正皇帝一登基,就直接给老十三封了个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封赏呢?
它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可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在胤祥之前的八位铁帽子王,都是当年为大清建立出生入死的大功臣。
朝臣们诧异之余,纷纷谏言,雍正皇帝视若无睹,依旧坚定执行。
在胤祥晋封铁帽子王的册封礼上,雍正不惜违背规制,要求册封礼正副使必须为一品官员。
要知道,当时册立皇后的册封礼,才会动用一品大员当正副使,而册封一个亲王,居然与册封皇后的规制相同。
这还没完呢,雍正还把胤祥的亲王仪仗翻了一倍,等同于两倍的皇后仪仗。
胤祥也没有让雍正失望,他迅速成为雍正的台柱。其理事之才,识人之明达,手段之老练,完全不像个从未与政的皇子。
从雍正初年到雍正三年期间,胤祥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同时还要总管会考府、造办处、户部,参与西北军事的运筹,办理外国传教士事务。
雍正三年之后,情况有所好转,胤祥又转到了议政大臣的岗位上,总理营田水利、八旗禁军,审理重要案件,代行祭祀等。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为了对准噶尔用兵,设立军需房,胤祥及时有效地保证了转运军事供应,不仅理财有方,而且调度得宜。
此外,胤祥主管的内务府全面包揽了武器的制作事项,产品包罗万象,从打钉到铸造大炮一应俱全。
据统计,老十三胤祥前后担任过的职位,一共有十个之多,而这些职位综合起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集行政权、兵权、财权于一身。
不说别的,单就兵权、财权而言,历来皇帝们均不会把权力集中交给单人负责,但唯独在清朝的雍正年间,全部由老十三掌管。
可以说,雍正皇帝是把自己全部的身家性命,都交到了老十三的手上。
正基于此,胤祥除了是雍正皇帝眼里最信赖的"柱石贤弟",还拥有了一个“常务副皇帝”的称号。
这位“常务副皇帝”,和他的皇兄雍正一样,是个十足的工作狂。
为了处理好繁忙的工作,他经常会整宿整宿办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胤祥的英年早逝,绝对与操劳过度有关。
朝政局势稳定,胤祥辛劳有功。雍正更是变着花样“宠”十三弟。可谓是让朝堂上下大开眼界、眼花缭乱。
正所谓“爱屋及乌”,雍正皇帝不仅把所有最好、最高规格的礼遇,都加在这位可亲可爱的弟弟身上,就连弟弟的家人,不论是在世的还是不在世的,一个都没落下。
雍正把胤祥的儿子加封为郡王,同样也是赐予世袭罔替,这一举动,直接让胤祥成为了当时少有的“一门两王”的皇亲。
除此之外,雍正还追封胤祥的生母章佳氏,追封为皇考皇贵妃,相当于死后追封连升两级。并且,雍正还让胤祥的生母从葬皇陵。
这也算是开了先河。自此以后,清朝的皇陵之中,可以从葬皇贵妃。
这一切,都只因雍正想要对这个弟弟好一点,再好一点。
到了后来,雍正皇帝对胤祥实在是没什么可封了,就开始变着法子给胤祥赏钱。
没多久,雍正又觉得直接赏银子没意思,就又下令,让老十三可以”支宫物六年“
也就是说,老十三全家人6年的吃喝用度,雍正全包了。
面对每一次的赏赐,胤祥都在尽力推辞。实在推辞不掉的,便谨慎接受,低调行事。
雍正赐他钱粮23万两,他百般谦退,经皇帝再三宣谕,只收下13万两。
雍正赐他”支宫物六年“,胤祥依旧是全力辞谢。
总之呢,雍正皇帝对老十三那是宠上了天,什么物质、荣誉、军权、政务,统统都送,就差皇位没送给老弟了。
雍正将家当全部交给胤祥打理,胤祥也没有辜负"柱石贤弟"的赞誉。他把自己后半生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雍正王朝。
如果胤祥能多活几年,或许雍正王朝会上升到更高的峰值。只可惜,在雍正登基七年之后,胤祥早年的病情开始出现恶化。
胤祥吃土明志。
雍正七年(1729年),积劳成疾的胤祥病倒了。
雍正皇帝焦急如焚,他派出最好的御医给老十三进行诊治,但老十三已经病入膏亡,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眼见着老十三大势已去,雍正不得不强忍着心痛,开始考虑老十三的身后事。
雍正去看望病中的十三弟,为了缓解老弟的压力,他语气轻松地对胤祥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咱们将来要一起葬在泰陵。
老十三久在病中,听到皇兄的话后,他本就毫无血色的脸,顿时“惊悚色变”。
胤祥挣扎着想要下地跪谢,极力拒绝皇帝的安排。
其实,关于墓地的问题,雍正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很早就做了铺垫。
早在胤祥还未发病之前,雍正皇帝就以勘选皇帝陵址为由,派胤祥前往泰宁山选址。
胤祥经过多方勘察,最终帮皇帝选了一块"上吉之壤"。
雍正帝十分满意,认为胤祥立有首功,就把万年吉地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他。
胤祥听后,惶惧推辞。连连婉拒道:这等吉地只有大福大贵者才能受用。
为了转圜雍正的想法,胤祥又在距离那块吉地60公里之外的涞水县境内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
选中自己的墓地后,胤祥便虔诚地奏请雍正,说这块地才符合臣下的身份,恳请雍正批准。
雍正既没有驳回,也没有答应,这事就这么搁下了。
后来胤祥病重,雍正又提起了同葬泰宁的事。胤祥拖着病怏怏的身子,婉拒了数次后,雍正这才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
老十三高兴得手舞足蹈,当日,他就派遣侍卫去墓地取土。
待侍卫带着土回来,老十三仔细看了土色,发觉这土正是皇帝当时要赐予他的吉地。他当即颤抖着手,将土块塞进了嘴里。
胤祥吃完土后,他满面笑容地说道:“这样的话,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了。”
老十三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担心雍正出于对他的感情,执意与他同葬一处。只有他吞了土,才能让雍正明白自己的决心。
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泪如雨下。他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不明白十三弟的心意。他那么珍爱十三弟,又怎么忍心违背弟弟临终前的请求?
最终,雍正将胤祥的园寝定在位于北京西南大约89公里、涞水县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镇东营房村西云溪水峪,该陵寝也叫十三爷坟。
在历史上,雍正皇帝以多疑心狠著称,关于他的负面传言太多,比如亲情淡薄、杀父弑兄、众叛亲离。但是有一点,不管是历史还是野史,都无人敢否认,那就是他和十三弟胤祥的感情。
而十三爷胤祥最让人敬重的地方,除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之外,还有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还能保有“吞土明志”的人间清醒。
古往今来,多少君臣间的情谊,都被“恃宠而骄”和“无端猜疑”给毁掉了。但雍正和胤祥却不一样。他们一个充分信任,一个非常有分寸,最终成了兄友弟恭的佳话,成了皇家手足情深的传奇。